趁他病,要他命。
用这句话来形容近期媒体对于长城H8再度推迟上市的集体围剿再合适不过了。5月9日,因为H8暂停交付而选择临时性停牌的长城在复牌后股价一泻千里。据估算,长城港股当天即蒸发市值168亿港元。随后各种传闻版本相继出炉,各个投资机构均看空今后长城的发展。
当然,目前长城是面临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现在才存在,本报曾经就长城的内部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提出过质疑,认为相比吉利,长城在职业经理人引入和打造方面存在问题,其战略决策上也难免有所局限,会为其发展带来隐患。
长城推出H8定位于20万元以上的消息也早已见诸媒体,其对于隐含的风险也同样应该有所判断和预期。
至少,长城不是一夜之间盖起来的,也不应该是一夜之间就会被拆掉。但是,从此前被捧上神坛到现在被重重踩在脚下,长城在媒体方面的境遇如同坐上了过山车。长城还是那个长城,那些准备购买长城产品的人,也不会因此而选择放弃,就在北京车展上,一位前来看车的消费者说:“在自主品牌里面,就数长城的车不错了。”
这并不是对长城的谬赞,事实上,长城作为一个汽车企业,它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现在就开始对长城集体封杀有失理智和判断。
这不仅仅是长城一家企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我国的自主品牌车企面对着最差的生态环境。在市场上要与国际一流的跨国车企同台竞技,此前还有价格优势,现在却不得不面临被挤压的命运。在政策方面,自主品牌与民营车企并没有享受特殊待遇,在媒体环境上,品牌运作仍然稚嫩的自主品牌也向来没有太好的声音助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0.1%,至248万辆。同期,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总销量增长10%,至648万辆。其困境已经给自主品牌的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发展环境面前,长城寻找到SUV的差异化路线并异军突起,希望借此进一步向高端化转型,这一战略本身并没有问题,尽管有挫折,也并不应该全盘否定。现在哪一个自主品牌不在费尽心机地提升品牌形象?
吉利前不久宣布几个子品牌回归“一个吉利”,还发布了6块腹肌的新LOGO;奔腾发布新一代B70,并宣布将在未来5年着重提升体系能力,成为自主品牌溢价能力第一名;奇瑞在北京车展发布代表其新设计语言的概念车,冀望以设计提升品牌形象;江淮、荣威通过其电动车领域的努力,希望为其品牌带来新的元素和气象……
之前参加过几个自主品牌的新车发布会,基本上产品介绍的套路都是:配置如何高,价格如何惊喜等等。
在自主品牌的心头,品牌永远是硬伤,这并不应该是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自主品牌也应该获得它们应得的尊严和荣光。尽管差距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并不应该因此断绝它们向上的尝试和努力。
虽然这些自主品牌还远说不上完美,但至少可以在它们成功时给予掌声,在遇到挫折时,给予理性的批评和建议。自主品牌应该在自己的国家享受到一丝主场的感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违者中国商报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