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的门槛似乎再被迅速地拉低: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向汽车领域渗透,不断扩展的互联功能让汽车看上去更像是奔跑在公路上的计算机终端。许多原本与汽车相去甚远的企业,也正通过这扇大门进入这一传统工业领域,例如谷歌、苹果等。
很多人认为,在这一轮的汽车技术变革中,汽车企业已经逐步处于被动的地位上,因为这一轮技术潮流的驱动者本就不是汽车厂商,而是全球新一代信息与智能化技术浪潮在汽车领域的延伸。
此前新华信总裁兼CEO林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智能互联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究竟是谁主导可能就不好说了。”他倾向于,未来汽车业有可能会失去一百多年来的主导地位,而IT企业有可能占上风。
也有更加激进的观点认为,汽车企业会变成一个硬件供应商,就像现在的手机和家电一样。也就是说硬件制造将变成为系统提供商打工的角色。
近期,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这一看法也在逐步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但任何的想法最终都要着落在现实层面,笔者认为,在一段时期内,汽车业仍然不会丧失其主导地位。
首先,这和汽车业的特性有关,汽车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造业,产业链很长,汽车企业在整合层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是IT企业不可能具备的。就在不久之前,谷歌为了制造自己研发设计的无人驾驶原型车,就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找到一家企业肯为其生产。因此,可以看出,汽车业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就会被颠覆的行业。
其次,汽车业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在中国尤其如此。众所周知,汽车业是以大投入大产出知名的,即便是在美国出现了特斯拉这样的新锐企业,但是其销量决定了它没办法进入主流。近年来,全球车企合纵连横,已经构筑了强大的全球网络,想要从中突围胜出并不容易。即便是现在,拥有汽车工业的国家也为数不多。
最后一点,也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汽车业和政治一直是紧密结合的。以新能源为例,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以现实的角度来看,混合动力技术可能更加适合,但是中国、德国和美国政府纷纷选择电动车作为突破点。这也是为了突破日系车企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占据的优势地位。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冲击下也是如此,为了保障自身的发展利益,政府不会放弃汽车企业的主导地位。
更何况,在中国,主流的车企仍然是央企或者大型国企,这决定着汽车行业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说,互联网要实现其在手机、家电领域的突破尚需时日。(文| 安丽敏)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