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这个夏天不好过

作者:
安丽敏
时间:
2014-12-22 15:00:29

07031.jpg
    北京连日来的高温,却让人感受到来自汽车市场的凉意。相比去年来说,已经过半的2014年车市有所回落,但仍然交上了较为满意的年中成绩单,对于主流车企来说,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今年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年份。

整体来看,今年的市场形势仍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挑战也愈加清晰地摆在了面前。根据本报记者对市场的走访发现,现在终端普遍进入了较为艰难的状况,经销商库存压力较大。还有经销商甚至冒着被厂家罚款的风险,大幅度让利促销,以冲击销量。

在市场竞争层面,各系别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德系和日系之间的绞杀愈演愈烈,而自主品牌则呈现逐步下滑的态势。

就目前而言,仍然不能断定谁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自主品牌若不能寻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未来前途将更加艰难和渺茫。

毫无疑问,2014年是一个剧烈变动的年份。


车市转冷

汽车市场的逐步下滑此前已有预兆。

5 月份汽车同比涨幅继续下滑,销售规模下降到200万辆以下,同比增长8.50%。1-5 月累计同比增长8.97%,涨幅较上年同期明显下滑。有证券公司发布分析报告称,由于商用车需求低于预期,全年增速小幅下调至9%左右。

不过,乘用车淡季不淡,需求仍快速增长。5 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3.85%, 增速较快。1-5 月累计同比增长11.13%,涨幅较上年同期下滑3.6 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速在11%左右。分国别看,自主品牌表现仍低迷, 德系车保持强劲势头。

自主品牌延续了低迷的市场表现,5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8.06万辆,同比增长5.4%,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36.5%,较2013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1.66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1.5%,较2013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

在市场整体下滑的同时,车企新产品上市的步伐却在加快,尤其以日系车最为明显。这无形中加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自主品牌不仅品牌形象尚有差距,在性价比方面,也逐步丧失优势,未来的生存状况仍然十分危险。

另外,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是,此前被认为会大热的新能源市场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速放缓迹象。

据不完全统计,5月,新能源汽车生产3770辆,同比增长98.32%。其中,生产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1014辆,同比增长567.11%,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539辆,同比减少4.26%;生产纯电动乘用车1851辆,同比增长176.68%,纯电动商用车366辆,同比减少29.21%。

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明显放缓。5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仅增长1.14%。1-5 月累计同比增长25.51%,增速较前4 月和上年同期大幅放缓。分车型看,5 月新能源轿车需求同比大涨106.71%,新能源客车需求同比下降26.27%,降幅明显。

除此之外,证券公司给出的行业风险提示为:投资持续低迷、“限购”地区继续增加、新能源汽车补贴实施进度不达预期、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不达预期。

这些都是今年汽车市场发展所避免不了的不利因素。


产业转型

事实上,2014年上半年所呈现出来的也并不仅仅是市场的冷暖变化,还有一个大的趋势是,互联网将有可能带来产业格局重构。

据悉,现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正在这个行业内实实在在地发生,比如在后市场领域,据了解,有IT企业想做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取代北京西郊汽配城这样的地方。

对此,新华信CEO林雷表示:“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仍然只是一种渠道,就像是淘宝一样,就算是汽车在网上卖了,它仍然需要产品和服务,但事情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譬如在营销领域,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表示,东本已经较早试水电商销售,同时,在营销层面更注重年轻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碎片化营销方式,一改以前“搞一个大事件”的做法。但他也坦言:“这其中争议也非常大,杰德上市时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事实证明,我们的预判是正确的。”

正是基于成功的经验,陈斌波决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如果类似的探索成为行业内的趋势,那么可以认为,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也正在改变汽车营销。

整个汽车业正在面临着一场转型。谷歌发布了自己研发的原型车,特斯拉宣布所有的专利技术开源,这都在影响着整个汽车业的业态。

所以,2014年尽管仍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说,也确实不断在释放着一些利好的消息,但是2014年对于整个汽车业来说都是一个动荡转变的年份,一些新的趋势还没有明朗,旧的格局却已经逐步面临解体。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企业自身的冷静判断变得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