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金融 破冰在即的新机遇

作者:
安丽敏
时间:
2014-12-22 15:00:39

    07241.jpg

    “如果手上有8万现金,您会用它干吗?”最近别克在广播上投放的汽车金融广告让人颇为心动,按照这一活动,购车免息能够在18个月的时间内把8万元现金留在手里。提供这一活动支持的正是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

由于车市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年轻消费者购车比例不断攀升,汽车消费理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汽车金融将成为这一转变趋势中的一个新的机遇点。

近期,不仅各大汽车厂家纷纷推出五花八门的汽车金融购车方案,新的汽车金融公司也正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成立起来。

比亚迪5月1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与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16日签署了关于设立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的合资合同,双方拟设立合资公司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在20多天后,6月10日晚间,长城汽车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旗下的天津长城滨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已经经天津市滨海新区工商局核准,取得了营业执照。长城汽车内部人士表示,汽车金融、汽车租赁等汽车后市场业务是公司未来着力开拓的领域。


前景诱人

中国的汽车金融始于1998年,当年贷款余额4亿元,此后即以年均20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自2004年我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成立,以各汽车制造厂商为主相继组建的汽车金融公司陆续开业。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汽车金融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境内营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增加到17家,总资产规模由2005年的60亿元发展到2600亿元。其中,经销商批发贷款从25.7亿元增长到556.3亿元,消费者零售贷款从12.8亿元增长到1818.5亿元,消费者购车贷款已成国内汽车金融的目标大户。

与其他方式的汽车信贷相比,在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服务的全产业链环节中,汽车金融公司可有效地连接汽车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银行,并以金融为其主业,可以将银行和企业的优势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各家车企均表示出了对发展汽车金融的信心。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科瑞爵日前对外表示,大众汽车金融今年的目标是30万辆的合同量,相对于去年增长30%。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沈根伟也表示,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汽车个贷合同量突破20万单,今年汽车金融零售业务目标是30万单。

北京现代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焰明认为,和银行相比,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与整车厂家的密切关系,这就决定了它能在困难时期推出一系列的金融促销产品,帮助厂家渡过难关。

德勤今年1月发布的《2014中国汽车金融报告》提到:“研究表明,汽车生产环节只创造了约30%的利润,而流通和售后服务环节却能带来约70%的利润。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上最具价值、最有活力,也是在中国最具潜力的一环。”

近两年国内汽车市场告别了高速增长期,通过周边业务来提升新车销量,成为汽车企业尤为关注的问题,发力汽车金融成为当前车企“救市”的战略之一。


仍有阻力

随着年轻消费者的崛起,消费者对于汽车金融的认识已经逐步发生变化,这方面的障碍正在逐步破除。此前,中国消费者被认为是更倾向于全款购车。

但在金融服务的供应端,仍然存在客观的问题。譬如,对于大多数传统银行来说,汽车金融仍然不是一个重要的业务,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中心总裁助理徐增武表示:“汽车金融公司从发展本质上可能是为了配套整车厂商,可能更关注购车,但对银行的零售业务而言,我们更希望把他们变成银行的客户,围绕其提供一些其他的信用需求。”

同时,传统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成本相较汽车金融公司的一些优惠活动要高。

汽车金融公司相对来说更加专业,适应性也更强,并且其商业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目前在中国也面临着融资成本较高的难题。

据悉,在国内,汽车金融公司融资大概有4个渠道:股东(存款增资)、银行(借款)、同行(拆借)和债券。这几种方式都各有利弊,股东的操作性最强,但容易受到限制;银行的成本较高;同行拆借限于短期;债券规模尚小。在这几种方式中,银行仍然是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

不过一些新的契机也在逐步显现出来,央行与银监会于今年5月15日联合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公告的发布,为汽车金融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券融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依据。

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在改写着未来汽车金融的格局,一些创新性的模式也不断带来新的启发。今年3月份,长安PSA发布新车型DS5 LS,同期发布了一个依托在移动平台微信朋友圈的金融产品“DS众筹基金”。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尝试,但互联网思维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仍然值得关注和探究。

汽车金融在传统与未来交织的背景下,正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图景。(文| 安丽敏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