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致力于打造一种新的体系和姿态,日前结束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再度证明了这一点。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7月16日在巴西闭幕。会晤期间,五国签署了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应急储备安排两项重要协议。金砖银行的建立着眼于长期融资,将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应急储备安排则重在金融稳定,将增强金砖国家抗御金融风暴的能力。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则定为中国的上海,外媒评论称,中国在金砖国家当中的中心地位已经得到进一步确立。
据报道,新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旨在对抗西方领导的金融机构,并成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的机构,以及中国发挥更大全球影响力的平台。
新的共同体
据报道,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设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在2016年开始放贷,启动资金为500亿美元,应急储备金为1000亿美元。尽管存在分歧,但金砖银行总部最终被选定在上海。
巴西财长曼特加表示,在金砖银行中(如果不考虑拟议中的1000亿美元储备基金的话),一切事宜将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解决。这样做是为了规避金砖国家眼中IMF令人不快的殖民遗产。
在IMF中,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4个欧洲国家的投票份额合计达17.6%,但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合计只有13.4%。相比之下,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高达近四分之一,但在IMF只有10.3%的投票权。
曼特加表示,各成员国将向金砖银行贡献等额资金——先在7年里各注资20亿美元——并拥有相等的投票权。500亿美元认缴资本的剩余部分将采用担保的形式。
金砖银行行长一职将由各成员国轮流派员担任,下设4名副行长,董事会将由各成员国派出的高级官员组成。
另外还设有理事会,负责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首任行长将来自印度,首任董事会主席将来自巴西,首任理事会主席将来自俄罗斯。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出资份额将按照各国经济实力划定,中国出资410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各出资180亿美元,南非出资50亿美元。
中国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所有成员国将在金砖银行拥有平等的投票权。但就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帮助面临短期流动性压力国家的1000亿美元资金——而言,中国拥有最大的投票权——39.95%。
对于为什么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总部选定在上海,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表示:“上海是一个伟大的金融中心,”曼特加补充说,“它靠近几个亚洲大国。”
作为对其没有争取到总部的安慰,印度将派出这家开发银行的第一任行长。不过,尽管金砖国家寻求将这一新机构形容为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但选择上海凸显了中国在该集团扮演中心角色的现实。
外媒分析认为,其他金砖国家与该集团的关系中最强大的一环,恰恰都是其与中国的关系。“毫无疑问,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主要国家是中国。”圣保罗Insper商学院经济学家罗伯托•杜马斯•达马斯表示。
还远未成熟
现有的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主要是在70年前创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很多人还是将新的金砖银行视为中国试图挑战美国领导的体系。
其实,金砖国家当前努力打造新开发银行是有充分理由的。金砖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了40%,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约为1/4。中国还可能很快就会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权一直被美国及西欧国家把持。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斯蒂芬尼•格里菲思-琼斯说,发展中国家对大量基础设施的需求为金砖银行等机构提供了空间。她说,一直以来,世界银行所要求的条件并非总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最佳利益,新的金砖银行可成为一种替代,为此类客户提供更多支持,“它们(金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会有更多支持,因为它们自己已经或正在经历发展”。
总部设在上海的新开发银行将为诸多基础设施和开发项目进行融资。这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美国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设计建立的世界经济架构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过,分析人士称金砖银行正面临一场硬仗。他们认为“金砖五国”之间潜在的竞争利益和该银行规模较小的启动资金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目前,对于哪些国家将获得首批贷款,仍未达成共识。创建者表示,任何国家都可申请援助,但一些学者称该银行不可能向金砖国家集团以外的国家放贷,至少在首批放贷中不会。
报道称,不论发生何种情况,金砖银行的资本规模都将限制该机构的影响力。复旦大学副教授朱杰进说,该银行的资金规模不足以对5个新兴经济体造成极大的影响,“新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需要20年,才能在全世界带来切实的影响。但金砖银行的设立的确符合中国在全世界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战略”。
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说,启动资金规模小将意味着金砖银行仅能优先考虑成员国内部的一些项目。他说:“500亿美元仅能为中国的5至6个项目提供资金。”
不过这仍然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近几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也标志着几个新兴经济体之间正在逐步形成某种默契,寻求一种新的体系和地位。
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链接: 金砖国家领导人历次会晤
2009年6月16日,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这次会晤正式启动了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会晤中,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领导人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以及“金砖四国”未来对话与合作前景等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并在会后发表了《“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
2010年4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二次会晤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四国领导人重点就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气候变化、“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等问题交换看法,并发表《联合声明》。
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新成员南非首次参加会晤。会议通过了《三亚宣言》,为金砖国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2年3月28日至2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发表了内容广泛的《德里宣言》和行动计划,体现了金砖国家在相互合作、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和地区形势等问题上达成的重要共识。
2013年3月26日至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会晤取得实质性成果,发表了《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决定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
2014年7月15日至16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本次会晤的主题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NDB)。金砖成员国各自出金100亿美元作为开发银行(NDB)的初期资金,并计划5年间将共计500亿美元的资金扩升至1000亿美金。(文| 安丽敏)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