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还有谁会被发改委约去“喝茶”?

作者:
李秋
时间:
2014-12-22 15:00:47

08201.jpg
    昨天,还跟一家卡车厂的朋友,聊到近段时间政府掀起反垄断调查,说什么时候也调查一下零部件行业,尤其是升级国Ⅳ的核心零部件,高压共轨、后处理系统等领域,市场真是高度垄断。最后有个朋友就说,“迟早会查到这块的”。

不成想,一语成谶。今天,日本1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反垄断调查被罚12.35亿元罚单新闻曝光,此罚单一出便迅速刷新了中国反垄断调查的罚单历史。

这是汽车业收到的第一张反垄断罚单,但绝对不是最后一张。国家发改委透露,该机构将对本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其他违法线索继续深入开展调查。

接下来还有谁会被发改委约去“喝茶”?


1.有“前科”的企业

有“前科”的企业,是发改委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次发改委之所以对12家日本零部件企业进行调查,是因为他们此前在别的国家已经有了“案底”。日本的反垄断机构早在2010年和2011年就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此后,这些企业还向美国、欧盟等反垄断法实施较早、执法活跃、规定严格的反垄断机构自首。


2.竞争不充分的领域

怎么评判一个企业存不存在垄断?

一个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它的高定价一直被认为是判断其垄断地位的直接经济依据。一个或少数几个公司占有市场的份额越高,这个市场的垄断性就越高,竞争性就越低;一个公司越是能高定价,越表明它是一家垄断企业。这些关系写进了基本经济学教科书,成了人们判断“谁是垄断者”的基本标准。

反垄断调查,首要的依据就是,这家企业是不是在市场中占据支配地位。如达不到“市场支配”地位,也就不会对涉嫌垄断的企业进行调查。

由于日本拥有实力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全球汽车产业其的高度依赖致使其能够在价格上实现垄断。例如,在汽车产品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领域,日本在电子芯片、元器件的生产上在全球都居于垄断地位。

这次反垄断罚单就直接戳中我国汽车业的零部件软肋。在中国,很多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都由外资零部件企业在牢牢掌握。反垄断调查还在继续,这次只是掀开了冰山的一个小角,日本零部件企业受罚,德国、美国等其他在中国零部件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零部件巨头们,会不会有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呢?

 

延伸阅读

这张中国历史最大反垄断罚单是怎么来的?

中国发改委对上述12家企业集中开展反垄断调查始于今年4月,调查人员向日立中国宣传和解释我国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4月2日,日立主动向发展改革委自首,报告了与相关企业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了重要证据。随后,电装、不二越和精工等企业为求自保,主动向发改委交代了垄断实情。

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日立、电装、爱三、三菱电机、三叶、矢崎、古河、住友等八家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为减少竞争,以最有利价格得到汽车制造商零部件订单,在日本频繁进行双边或多边会谈,互相协商价格,多次达成订单报价协议并予以实施。通过价格协商获得订单的涉及中国市场的产品包括起动机、交流发电机等13种。这些零部件用于本田、丰田、日产、铃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种车型。

2000年至2011年6月,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四家轴承生产企业在日本组织召开亚洲研究会,在上海组织召开出口市场会议,讨论亚洲地区乃及中国市场的轴承涨价方针、涨价时机和幅度。并按照这些信息,实施了涨价行为。

企业之所以会自首,是因为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中国的反垄断法也是如此。

对于汽车零部件价格垄断案,国家发改委决定,对第一家主动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日立免除处罚;对第二家主动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的电装,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1.5056亿元;对只协商过一种产品的矢崎、古河和住友,处上一年销售额6%的罚款,分别为2.4108亿元、3456万元和2.904亿元;对协商过两种以上产品的爱三、三菱电机和三叶,处上一年销售额8%的罚款,分别为2976万元、4488万元和4072万元。

对轴承价格垄断案,国家发改委决定,对第一家主动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证据的不二越,免除处罚;对第二家主动报告有关情况并提交涉及中国市场所有证据和销售数据的精工,处上一年销售额4%的罚款1.7492亿元;对2006年9月退出亚洲研究会但继续参加中国出口市场会议的NTN,按“6%”的标准罚款1.1916亿元;对提议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召开出口市场会议的捷太格特,处上一年销售额8%的罚款1.0936亿元。(文| 李秋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