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一甲子的汽车梦

作者:
宋家婷
时间:
2014-12-22 14:51:07

2013年,本应是中国汽车工业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715日,共和国长子一汽集团迎来建厂60周年纪念日,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年。

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与60年前相比,中国汽车工业今天的规模无疑令世界瞩目。资料显示,1949年至1977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仅125.25万辆,而到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汽车市场;2012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2亿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汽车保有国。

更为“可怕”的是,这一速度并没有因为连续两年的“微增长”而有太多减缓。仅仅是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就均已突破1000万辆。无怪乎国外有种担心,以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总有一天会买下全世界。

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汽车大国的背后,或许正面临着盛世危局的窘境。

无法忽视的是,我国汽车工业依旧处于大而不强的局面。比如,30年自主,30年合资,我国至今尚未有真正国际化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轿车起步晚、基础差,在与外资品牌轿车的竞争中仍旧明显处于劣势;从大环境来看,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也将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就此而言,已经令中国汽车人如芒在背,何来喜悦?立足根本、变革自身、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才应该是当下中国汽车人最紧迫的历史使命。

 

汽车大国≠汽车强国

 

没有人会怀疑中国汽车工业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

然而,汽车大国并不等同于汽车强国。时至今日,一年销售的2000万辆新车中,有多少是中国自己的品牌?这恐怕是中国汽车界最难以拿出手的数字。更多数据显示的是,中国车轮上的前30年自主摸爬滚打、后30年依靠合资模式快速发展成就了合资企业,到现在也依旧没有自己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自主品牌。

60年前,中国在封锁禁运的背景下,自主开发出“红旗”和“上海”牌轿车,接着“全国聚宝”建设二汽,自行研发出“东风”卡车。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最终却都因种种原因湮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了“双料No.1”,但是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角色仍未改变,依旧主要处于组装环节和零部件制造环节中。

两个月前,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产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企业利润95%以上被合资企业赚走,稍加留意过去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这一份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坊间发布的两份榜单上,无论中国车企总销量排行还是近10年来的车企百万辆名单,都是合资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席位。

即便是近年来屡登《财富》500强的上汽、东风、一汽、长安等汽车大集团,相较于外国主流车企,不仅利润较低,利润率也偏低。

其中利润最高的上汽上财年也仅有32.89亿美元,与外国车企利润差距较大。一汽、东风和北汽利润分别为26.22亿美元、13.34亿美元和10.74亿美元,兵装集团、广汽和吉利利润分别仅有2.18亿美元、0.66亿美元和0.52亿美元。

利润率最高的也是上汽,其上财年利润率也仅为4.3%。一汽、北汽和东风分别为4.0%3.2%2.2%。兵装集团、广汽和吉利利润率均不足1%

更为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国车企尤其是集团车企存在过于依赖合资自主不强的课题。业内有人士撰文指出,上榜企业除了吉利以外,其他各家营收主要都由合资企业贡献。就新晋的北汽和广汽而言,两家车企的发展现状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集团公司内部的业务结构仍然以合资公司为主,自主品牌汽车则相对偏弱。其中,北京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起步虽然很早,但是自主品牌轿车只能是刚刚出生,广汽传祺还处于爬坡期。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着大不等于强的问题。不少企业规模确实超过了许多老牌跨国公司,然而多数还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距离全球公司也还远。“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在全球市场布局,吸纳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短视导致内外失控

 

60年生死起伏,是什么导致中国汽车业始终大而不强?说是政府与企业间的相互拖累并不为过。而首当其冲,中国国情下无法释权的政府之手是要因之一。

在这一点上,如果说政府主导的30年合资是必经之路,那么其中的过程却直接导致了中国汽车业的内外失调。

按照最初的设想,通过合资可以快速获得中国汽车产业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但30年来演绎的答案是市场并未换来多少技术,带来的弊端则更多在于,一方面企业借助合资品牌赚得钵满盆满,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正是这两点导致中国车企失去了自主学习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自主品牌相对偏弱、核心零部件和知识产权掌握缺失只是长期隐藏在虚胖的产销数字之中而已;而政府却通过合资尝到了甜头,同样没有动力推动自主品牌的向上发展。

不难理解,当年自主品牌的旗帜红旗一度停产,而上海牌更是被迫退出历史,政府的导向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在经过近十几年汽车爆发式增长后,各方都意识到我们拥有的市场空间并不是绝对无限的,而是受到土地、能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因素制约的。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实现轿车梦的时候,限购、限行、堵车、雾霾等“噩梦”也接踵而至。自主品牌受到越来越多一二线城市限购的重重挤压。

国内市场调控上,政府及政策制定部门的短视则是导致中国车企瞻前顾后难有作为的另一要因。

这方面的例子几乎不胜枚举,最鲜明的莫过于公车改革、新能源和限购政策的几进几退了。政府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却苦了正经八百想做事的企业,投入还是不投入?如果前期投入大量物力、财力,政策下不来,企业要运营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此而言,无疑政府的职能在于调控市场。但是,第一,政府能否一碗水端平;第二,政策制定部门能否制定长远大计而非朝令夕改,是中国本土车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中国汽车市场面临的压力不仅如此。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中国的影响已经体现在汽车出口上。根据中汽协本月统计发布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共出口48.6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0.6%,我国汽车出口整体形势出现下降趋势。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警告,上半年的汽车出口下降超出行业预料之外,值得汽车行业关注。

 

“国家战略”或将改写中国车业

 

站在新的时代节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如何真真正正地实现由大变强?政府如何在新的甲子年对汽车工业起到实质性的正向引导作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称,未来10年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无疑,中国政府及车企都需要对自己重新做出定位。

关于下一步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汽车强国路径,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出4点建议:一、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二、大企业之间加强竞争合作。三、加快推进各种新能源汽车发展。四、高度关注互联网发展对汽车业影响。五、把走出去作为战略来抓。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或许还有一个利好消息。就在不久前的2013中国汽车T10峰会上,在包括工信部和各大车企参加的情况下,重点讨论了《中国汽车强国发展战略》(草稿),再次推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实际上,在去年的T10峰会上,政界及车界就曾讨论了一份《建设汽车强国发展战略》,并首次明确今后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据了解,这份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构建汽车强国战略总体框架,确保自主品牌做强做大。

业界人士表示,这份规划提出了建设汽车强国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无疑,如果能够落地,这对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是一大快事。

在加速中国汽车业转变过程中,政府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或可借鉴他国经验来减少弯路。仅仅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韩,就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比如1944年才开始汽车生产的韩国,起步晚,但晚不等于慢,上世纪70年代韩国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使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80年代又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如今的韩系车能够成为世界汽车舞台不可忽视的亚洲力量与政府的全力支持分不开。企业似乎已经无须多言,依旧是最简单的4个字:内外兼修。有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正向扶持,企业做到回归本源并不困难。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汽车业必须再次拾起老一辈汽车人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之风,才有可能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真正立足,实现汽车强国梦。

 

 【记者手记】

 什么是最好的支持

 

一甲子一轮回,中国人习惯于在此间总结因果。那么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应该如何看待自主品牌的得与失?显然“一刀切”地看问题对自主品牌并不公平。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四大四小国企集团,又或者是规模渐大的民营车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及至个别企业的突出表现,都有看得见的成绩,这无疑需要政府的肯定。关键是,政府怎样对企业形成正向的激励?

目前政府最好的支持莫过于身体力行牵头表率,树立并巩固自主品牌的国家战略地位。体现在细节,则最直接的便是自上而下启动公车采购绿色通道,让自主品牌产品大规模进入政府采购系统,以官带民,推动私人购车领域的打开,继而实现自主品牌的普及壮大。

在这一层面,政府及各级部门、机关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事实上,尤其在中国,至今“官”的影响力在老百姓中依旧深远。

尽管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下降,但中国人依旧习惯于看“上面”办事,习惯于萧规曹随,“公家”推动的依旧更容易令人信赖。

实际上同样的情形体现在汽车业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公车采购,在新能源车的推广上也是如此。

因而,政府部门的示范行为需要表里如一,而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管甩开膀子忽悠普通老百姓做“白老鼠”,自身则做做表面文章,公开亮相时坐自主品牌,一转身又是一溜儿合资品牌甚至进口豪车。

这并非夸大其词。实际上,中国政府喊了十几年的公车改革即是一例。至今,在公车改革领域仍旧没有完全成功的范本,甚至于某一段时间里地方政府钻政策的空挡突击买进口车的现象更加严重。从各机关部门走一遍,几乎都是合资车的天下。

毫不客气地说,什么时候政府大院里的“清一色”主角变成了自主品牌,那些高喊自主万岁自己却开着进口豪车的人也名副其实换了自主车,这才能说明中国的自主品牌真正有地位了,普及了。

习主席讲,是不是作秀,老百姓看得出来。借此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之际,政府部门的领导们应该切实响应主席的号召,真正接接地气,一改作秀之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汽车人》杂志。联系电话010-63045013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