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长安换帅,内涵式发展成关键

作者:
本站
时间:
2014-12-22 14:51:13

未标题-1.jpg
 

尽管还未有正式的批文下发,但中国长安换帅已是铁定事实。

相关方透露,1016日,中组部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以下简称兵装集团)宣布人事任命:中国长安董事长、党组书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升任兵装集团总经理;兵装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唐登杰不再兼任集团总经理。随后,兵装集团内部会议决定,兵装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邓智尤,接替徐留平,执掌中国长安。

事实上,这并非突如其来的人事调整。此前,关于换帅事宜,已有风声。作为国资委首批董事会试点单位,兵装集团的领导班子必须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必须分任。董事长唐登杰在总经理职位上的“兼任”,持续8个月之后,最终敲定徐留平为总经理任最终人选。

这也意味着, 长安汽车将迎来新的领导时代,邓智尤不仅要延续既定的战略目标,还需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给长安汽车带来更多新意。

 

徐氏6

徐留平,主政长安汽车6年。其给邓智尤留下的,是一个良性的大盘。

如果非要说一个领导人对于一个企业的影响,徐留平曾这样表示:“我只能说,这6年时间,长安汽车高层团队,对于汽车产业的理解,终于进入层次,大家有了统一的理解,并且深入到骨髓里了。这是最大的收获。”

6年期间,长安从一个微车制造商成为商乘并举的综合汽车制造企业,无论是产品、品牌还是研发,都有了质的飞跃。

有了统一的思路,战术的实施才会有合力之效。在徐留平的主导下,长安的自主创新已经呈现出体系化架构。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大思路。第一,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用全球资源武装自己。比如,在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长安都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正在努力将全球优秀的人力资源吸引到长安汽车的平台来。第二,把技术进行分类管理提升,将七大总成、四大工艺、一万多个零部件、几百项关键技术都进行了分类,逐一对标,全球是什么水平,长安是什么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然后制定自己的技术路线图。第三,在一些缺项技术上,加紧补缺,特别是在海外补缺。比如,长安在美国的研发项目是底盘,有助于将长安的底盘总体调校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此外,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也可快速弥补关键技术缺口。

10年来,长安汽车的科研费用投入达300亿元,未来5年还将投入3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目前,已构建了覆盖亚欧美三大洲的“五国九地、各有侧重”全球研发格局,培养了一支6000余人的科研队伍,其中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研发能力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并成为中国汽车第一自主品牌。

 

内涵式发展

目前来看,长安已经初具框架,关键问题,依然在于对企业庞大组织架构的梳理,并针对未来,谋划更多的竞争优势。

要知道,自主转型的过程中,也不乏有对既定战略的调整与完善,比如,在重组中航汽车业务之后,长安与哈飞、昌河的整合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而长安轿车一直致力打造的高端品牌计划,也于2012年中期推迟到2015年,相关项目人员工作地点从北京转移到重庆,这一度在舆论中产生太多的解读……

尤其是近日传出消息,昌河将再度剥离长安,与北汽联姻,再度将长安推向了舆论中心。

“我们与中航汽车业务的整合已经过去了三年,这期间,我们有成效,有进步,但也有很多遗憾,与我们原定的目标有一些差距。至于高端品牌的打造,我觉得核心是要让我们的产品、技术和品质做得更好,而且需要等待更好的时机。”长安内部人士如此透露。

相比于徐留平主政长安的6年,分析人士认为,在企业框架成型之后,大刀阔斧改革将不太可能,邓智尤的战略风格可能更多偏向谨慎务实,着重于内涵式发展,并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势的整合。

举例来说,随着企业体积的日渐庞大,长安汽车的管理团队,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源,去判断大势。比如,销售与研发的挂钩;采购与成本的挂钩;而所有的这一切,是否又与总体战略目标相匹配。事实上,为了让管理效能发挥到最大化,长安汽车自上而下展开极富雄心的管理建设。当然,这也仅仅是邓接手后的其中一个内容。

翻看其简历。邓智尤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现任兵装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曾协助时任南方汽车总裁尹家绪,负责资本运作与零部件整合。而这样的管理经验,也正是目前长安汽车所急需的。更为重要的是,从车间主任逐步成长起来的邓智尤,属于实战与理论结合派,对于一个拥有庞大员工的大型国企而言,这是一个有利的履历背景。长安的愿景,是要成为全球知名车企。而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出现至少5个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彼此之间比拼的,是内在竞争力。这一任务,邓智尤从徐留平手中接棒。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