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看点】高档车进化里的“变”与“不变”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7-05-18 09:52:16

中国的高档车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同时也充满悬念与挑战。对高档车企业来说,既要大刀阔斧积极求变,应对来自技术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变化,更要持重守恒,守住底线坚持自我。

《汽车人》记者  管宏业

在中国,消费者总是习惯性地以ABB来指代高档车,这是因为以奥迪、奔驰、宝马领衔的德系三驾马车,不仅全球销量规模遥遥领先,其品牌沉淀、口碑积累也各有独到之处。但仅仅20年前,高档车的世界格局,还不是这么回事。

1999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启动了一项关于中国高档车市场的调查,它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当时中国市场上的高档汽车品牌存在着一堵“墙”:墙一边是奔驰、宝马、沃尔沃,另一边是奥迪、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分别代表高低两个不同层次。让人没想到的是,8年后奥迪冲破了历史的围墙,在另一份由AC尼尔森所做的市场报告中显示,奔驰、宝马、奥迪已经形成高档车第一阵营,将雷克萨斯、沃尔沃、凯迪拉克等其他品牌甩在了身后。

“惟有在中国,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品牌大逆转”,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20年前,曾有海外归国人士说:奥迪不是高档车品牌。如今,随着过去20年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奥迪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品牌力大提升。

实际上,高档车品牌此消彼长的重构从没有停歇。也就是10年前,市场上还只有5、6家高档车品牌,到2015年,国内高档车品牌猛增到了12家。事实多次证明,经验和先发优势固然重要,但成功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都可能被复制,后来者翻盘的机会正在不断放大,中国高档车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呈现出新的业态,豪车竞争还远没有形成定局。

2016年,国内高档车市场累计销量达到216万辆,同比增长16%,远高于2015年6.4%的增幅,同时也高于当年乘用车市场14.9%的增速。

高增长态势下,有传统强势品牌降档减速,也有后来者激进求上,各品牌表现不一,但大的趋势显示出,无论消费构成还是增长模式,高档车正在迎来第三次变革,进化迈入新的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民众对汽车的印象主要停留在货车、公交车和军用车范畴,彼时,蜂拥而入的进口车让国人耳目一新,打开了对高档车的认知,这是第一次变革;到了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第二次变革伴随着一系列高档车国产拉开序幕,消费者开启了对“国产豪华车”的认知;如今,豪华车市场正在迎来第三次变革,从全球消费市场角度而言,整个社会对于高档商品的认知已经潜移默化,由偏重炫耀式的占有,转变成情感价值的体验,更趋于实用化、智能化、个性化、简约化,制造商也必须随之调整定位。

从发展趋势来看,当下中国高档车市场已经发展到全方位竞争、全面白热化、聚焦全产业链及服务端的整体竞争阶段,也可以称之为高档车竞争3.0阶段。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国内高档车鏖战将更加激烈,车市格局也将发生大的与转型。随着消费普及,市场规模继续放大,用户对高档车的理解和购买行为也将更加成熟,以往的“中国特色”、“官车文化”将愈来愈越淡薄,中国的高档车的用车文化与理念,都将越来越向国际接轨。

有意思的是,虽然整体增幅不错,有不少品牌实现了两位数甚至30%以上的增幅,但也有部分品牌增幅下滑明显。一增一降之间,折射出的不仅是品牌间的角力波动,更体现出高档车3.0时代里变与不变的三大趋势。

在笔者看来,高档车第三次变革将有三个变化特征。首先是年轻的态度,即产品、品牌建设与传播沟通方式都趋于年轻化;其次是多元与个性化,从产品配置到售后服务将赋予用户更多更灵活的选择;第三是企业责任,企业将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维度出发,扛起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

与之对应,在高档车进化过程中,也有三个必须坚持的“不变”原则,这是任何品牌在华发展的高压线,触碰不得。

不变之一,坚持“一个品牌”。与量产型品牌不同,高档车不应该、也不能在华拥有两个合资公司,出现南北两个合资品牌的局面。虽然按照产业政策规定,同一家外企在中国可以拥有两家合资企业,但是高档车不同于量产车,对它而言弥足珍贵的是品牌含金量而不是一时的增量,豪华车之所以称其为豪华车,最核心卖点在于品牌,保持一个统一、鲜明、不打折扣的高端形象至关重要。相比之下,量产车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经营者面临的品牌压力要小许多。两家合资公司、两个合资品牌,势必出现互为最直接竞争对手、相互抢夺资源的局面,这对于高档品牌而言,无异于竭泽而渔。

不变之二,维护“一个渠道”。这里有沉痛的教训也有榜样。教训如马自达,2006年,长安马自达生产的马自达3由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销售。产销分离的经营模式最终导致两家合资公司分歧不可调节,新车上市不久即陷入停产;榜样如奔驰,近年来奔驰,关键在于,它成功地改变了此前国产车与进口车并行不悖的弊端,用一个网络捋顺了内部流程与关系。无论教训还是经验都表明,能够有效管理、平衡、最大化利用两条渠道,对豪华车而言,基本不可能。

不变之三,发出“一个声音”。很难想象,企业文化不同、利益主体各异的两个合资公司,能够真正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某品牌南北合资公司,彼此间的关系远没有人们预想那么和谐。笔者亲眼见到,两个企业负责人见面后相互漠视,冷若冰霜。由此不难推测,在企业运行和品牌推广上,不要说相互助力,能不彼此拆台就不错了。

中国的高档车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同时也充满悬念与挑战。对企业来说,既要大刀阔斧积极求变,应对来自技术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变化,更要持重守恒,守住底线坚持自我。(《汽车人》记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