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品牌若想修炼成世界级的地位,就必须走出政府所创造的“温室”,与全球几大汽车巨头来一场正面的较量。
◎ 《汽车人》记者 邢秋鸿
根据JATO Dynamics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近5%。截至3月,在全球52个市场中,汽车销量总额达到2124万辆,销量同比增长了96.2万辆。从世界各市场今年的表现来看,虽然涨跌不一,但是发展仍然是主旋律。按集团销量排序的榜单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品牌的身影。
传统市场趋稳 新热点涌现
与去年相比,传统的三大汽车市场在一季度的增速有所放缓。作为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一季度收获了7%的涨幅,总体成绩还算可以。其实,以中国企业想要“开门红”的心理来看,一季度销量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同样紧接着四月的下跌也是调整的必然。
单看美国市场,去年同期476万辆的数据,到今年下跌到403万辆。可以看出,去年年底美国的一波大放量透支了部分今年的销量,一季度市场进入调整状态,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美国的汽车销量依然大幅度领先其他地区。同时,在整体下滑的趋势之下,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已实现连续18个月的增长趋势,这让很多人对于今年美国的新能源市场充满信心。特斯拉Model 3以及新一代日产leaf也将在年内上市,这为2017年美国电动汽车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
很多人说日本的经济正处于倒退期,但单从汽车市场上来看并非如此。日本的增长率在前十大汽车市场中还是居前的,即使在一季度上涨7.2%的情况下,4月涨幅仍然达到了9.2%,但是这其中绝大部分的收益都落入了本国企业的腰包中。在日本,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的企业都是日系车企,加在一起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成,世界前几大汽车制造商在日本市场仍然属于小众品牌。受不了的福特终于宣布在今年年内退出日本,留下一句“日本是全球所有发达国家中汽车市场最为封闭的国家”的评价。
美国和日本汽车市场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激动人心的两位数增长率在这些成熟市场比较难见到。但是今年明显中国市场的增幅也开始下滑,可以说这是在去年13.7%增长率基础上的一个调整,也可以看到,中国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健,躺着都能赚钱的时代正在过去。
印度市场的增长十分迅速,今年一季度增长率为9.89%,不仅增长率是前十大市场中的首位,近段时间各跨国车企对于印度市场的布局也很多。先不说之前就占据印度四成以上市场的铃木,丰田、大众、现代今年都纷纷在该地区有所动作。丰田找到了铃木,想要借助其在印度优势的资源和经销商网络来抢占先机,大众则选择了印度本土的塔塔集团,今年在中国市场受到冲击的现代也要在印度设厂……从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的情况来看,似乎印度市场被很多车企视作“下一个中国”。
前十排位有变 中国品牌冲进榜单
根据JATO Dynamics测算的销量显示,一季度大众仍然站稳了冠军的位置,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小幅下跌,主要是由于德国、巴西、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佳所导致的。同时,今年大众在美国市场的表现有所回升,看来消费者正在逐步忘记“排放门”的影响。雷诺-日产则是前三甲中最大的赢家,收购三菱后,雷诺-日产不费什么功夫就超过了通用,一季度销量稳稳站在了第三名的位置。在通用剥离了欧宝品牌,又宣布今年将退出印度和南非市场,计划将南非业务出售给五十铃这一系列收缩战略之下,雷诺-日产第三名的位置似乎站的更稳了。
通用一季度的表现让人颇感意外,虽然销量增长并不大,在中国市场甚至出现了5.2%的下跌。但财报显示,一季度通用汽车净利润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33.5%,较去年净收益提高了20亿美元。20亿?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熟悉?当时通用将欧宝出售给PSA时,估值就是20亿。看来通用这第一季度的净收益是不是得去掉一些水分?
在全球销量排行榜中,吉利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是最靠前的,在中国市场甚至收获了94%的增幅。其中,博越、帝豪GS和远景SUV三月为吉利贡献了38511辆的销量,销量占比达42%。可以看到,吉利轿车与SUV的产品体系发展更均衡。吉利最吸引关注的不是销量,而是近些年来不断对外扩张的步伐。最近又收购了马来西亚汽车品牌宝腾的49.9%股权及旗下莲花品牌51%的股权,这是要进入东南亚市场的节奏。但其中的风险仍然存在。
除了吉利外,长安、长城、东风、广汽也榜上有名。可以看出,在销量这个维度上,我国企业正在逐步向前追赶,但仍然不能高兴的太早。有一种说法:在中国、美国、欧洲这三大汽车市场站稳脚跟才能称得上是国际品牌。照这种说法,虽然我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大汽车市场,却没有一个能够称得上是世界级的品牌,过度依赖本国市场显然是中国品牌的通病。
中国品牌走出“温室”
既然谈到全球各国汽车市场,就不能不谈中国汽车的出口。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季度我国汽车出口达19万辆,增长31%。较比同期国内汽车市场的低增长率,出口的增长速度确实很快,但这是在基数较低的前提之下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是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出口来看,我们的飞速发展似乎并不值得过度欣喜。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的增速还在100%,之后一直下降,到2013年已经是负增长局面,2015年的跌幅甚至达到了21%。去年全年出口虽然有所上涨,但仍然没有达到2011年的水平。从汽车出口的结构来看,中国出口的市场集中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出口产品也是以零部件为主,整车出口的数量及金额远不及零部件,并且多以主打价格优势的低端车型为主。
当然,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我国汽车出口,究其根本,销量能够轻易地被一个外部因素所控制,是否也说明了中国汽车脆弱的产品力和品牌力。
今年,“一带一路”被频繁提及,中国制造业似乎迎来了走出去的“黄金时代”。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带一路”的契机自然有利于布局沿线国家汽车市场,但不要忘记“一带一路”战略被提出的背景之一就是为解决国家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中国自主品牌跟国际级汽车制造商直接竞争的时间点被提前了。这也意味着,在自主品牌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差距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直接竞争,自主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了。
其实,中国自主品牌走出温室,走向没有保护、仅靠实力取胜的国际市场是迟早的事,这也是想要修炼成世界级汽车制造商必须经历的。现在,留给中国品牌的时间并不多,与其有时间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不如继续努力。一山更比一山高,中国品牌要想真正走向国际,还有很多路要走。(《汽车人》记者/刑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63.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