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日系车企回归技术本源的“翻盘”攻略刺激下,一场有关“最先进汽车技术竞赛”风暴正在席卷中国。“以先进技术驱动未来”,已经成为众多汽车厂家的共识。
纯电动、混合动力、传统动力无限优化、“智慧”汽车……这些先进技术变革涵盖动力总成控制、底盘控制、主动安全、新能源技术和其他汽车电子等领域。它们颠覆了中国传统汽车制造业,但是,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未必是一件坏事。
新技术带来的重新洗牌,让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制造工艺的进步推动汽车性能和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将中国汽车行业制造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未来,谁能主导汽车产业的发展还说不定。
技术风暴来袭
2013年,自动驾驶成为汽车圈内最热的话题之一;在传统内燃机技术上,车企依然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纪录。而随着全球各地区的节能环保政策收紧,汽车的轻量化与节能、新能源技术也成为了车企新的战略重点和焦点。
智能汽车、车联网等与未来汽车相关的技术在国外已经渐成气候。那么,这些与未来汽车息息相关的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又是什么光景呢?
面对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以及购车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中国企业势必顺应政策以及市场的变化,引进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出创造性新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中国,新技术被应用在汽车领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亚迪在去年推出双模混合动力车型秦,奔驰S级新车的推出应用了无人驾驶技术,还有备受争议的特拉斯在2013年推出的电动车Model S,不论是外表的精致设计,还是多项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均让人瞠目结舌,仿佛这应该是一项高科技产品,而非简单的一辆汽车。
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不断崛起,中国制造正逐步向“智造”转型,向国际轨道靠拢,开始和“高端”、“高技术”挂钩。奇瑞、比亚迪、吉利、华为、联想、乐视等中国企业正开始进军国际市场甚至挑战国际市场上的领导者地位。
近几年来,硬件产品智能化已成趋势,汽车业开始拥抱互联网企业,创建智能服务平台。奇瑞也创建了自己的iAuto新平台,它由Cloudrive(智云娱乐新车系统)、ACTECO(智效动力总成系统)、Cherisma(智衡整车精益标准)3个部分组成,为消费者带来完美的性能体验。
对中国传统汽车业来说,未来亦必须走智能化路线,运用新技术,“不转型升级,便没有出路”,这是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对未来的论断。
“汽车业面临着一场变革,尽管海面上看起来静悄悄的,但实际上海底已经波涛汹涌,谁不变革谁就将先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持同样的观点。
在新能源方面,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最核心技术是在零部件之中。这几年我国的动力电池技术水平提高很快,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与寿命基本可以满足汽车运行的要求,成本明显下降,这是中国可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
给中国的机会
新趋势给中国带来的不是挑战和危险,而是机遇和创造。姑且不论汽车智能化和新能源是否能够实现“弯道超车”,但是确实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机会。
如今,中国巨大的市场、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和不断攀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令国外的很多技术都想进到中国来,这无疑为中国与国际的技术转移、合作提供了前提。而且汽车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许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大。
在中国,很多人一提起无人驾驶汽车就会想到谷歌,但其实中国科技界从很早就开始了对无人驾驶类的智能汽车进行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博士龚建伟介绍道,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八五”期间)就开始研究地面无人车辆了。
现在,国外智能车由于技术的成熟度和法律瓶颈,留给中国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时间或只有5年左右,中国现在正是应该走向第三个阶段的时候:汽车企业的参与。同时,在此带动下,研制相关的汽车电子产品。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应该积极走向企业,在有限的时间内,促成无人驾驶汽车的飞跃,尽快突破国外汽车产业的专利壁垒。
除此之外,随着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秦于去年年底上市,几个本土品牌也开始在新能源车领域积极备战,国内汽车厂家今年还将推出一批新能源汽车。
近期一些重点城市陆续出台限制机动车政策,同时也推出了更多鼓励和推广新能源车的政策。2014年北京将首次新增2万个新能源车号牌配比,此前上海市已经宣布购买新能源车无需“拍牌”。再加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新的补贴办法的出台,多位专家预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不过,目前,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依然存在充电不方便、续航里程短等诸多问题,大多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还并不买单,预期其销量比重仍将不大。新能源汽车还须攻克以上难题才能真正迎来春天。(文| 李秋)
【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