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公车改革 板子打了自主?

作者:
安丽敏
时间:
2014-12-22 14:51:21

就像一连串在“打老虎”行动中落马的高官一样,“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新闻在毫无征兆之下悄然出台。虽然这一政策的指向仍然是防止浪费和腐败,但是汽车业却不免中枪。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而据了解,公务用车分为三类,其中一般公务用车占比最高,有业内人士估计大约占公车总量的70%80%

“公车改革”是一个老话题,其间我国也先后出台多种政策、规定,就在不久之前,国家刚刚把公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而现在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意味着此前自主品牌寄望于公车提高品牌形象的算盘基本落空。

公车在我国年产销2000万辆的总量规模之下占比并不高,但是其示范效应一直备受车企重视。在失去这一塑造品牌的“捷径”之后,自主品牌如何继续上探之路将成为一个待解的难题,但同时,原有的用车需求不会消失,并且有可能带来一个新的市场利好。


整体市场影响不大

取消公务用车对于汽车整体市场影响并不大。

虽然对于公务车市场的绝对规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根据公开信息估算,2010年我国公务车保有量约200万辆,假设近两年每年10%的增长率,到2012年年底大约有不到250万辆。若只考虑更新量,按照610年的更新率(规定领导干部专用车6年使用年限,一般公务车10年使用年限),更新需求大约3040万辆。

分析机构表示:“对于国内乘用车市场已经1500万辆每年的销量规模而言,该市场绝对容量小,同时全国各地区党政机关对公务车的采购品牌多元化程度较高,采购取消的效应不会在某个车企、某个区域集中释放,取消公务车对乘用行业竞争和需求格局影响甚微。”

同时,也有人士表示,以往每年的公务车采购量在整个车市份额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更重要的是,公车采购单车利润也比普通销售车辆略低,于车企属于鸡肋。

因此,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不会对车市带来明显的冲击,也并不会阻碍中国迈过年产销超2000万辆的门槛。


自主走高端无捷径

尽管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顺应民心,并且也不会对车市带来明显的冲击,但是对于刚刚准备在公车采购领域有所作为的自主品牌而言,则有点“受伤”。

众所周知,公车采购尽管量不大但是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对于亟需在品牌形象上寻求突破的自主品牌而言更是难得的机遇。

两年前的201111月份,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发布了“双18”规定,基本上将合资品牌车型排除在外,而在去年2月公布的公车采购目录中,入选的400余款车型均为自主品牌。在这一大趋势之下,各地方也纷纷响应,自主品牌似乎即将迎来一个美好时代,而为了布局这一市场,自主品牌也都推出了相应的车型。

现在一般公务用车取消,尽管不会在销量上带来大的影响,但是其品牌战略却可能面临调整,尤其是一些国有汽车集团。据了解,由于自主品牌普遍起步晚,面临国内汽车市场合资品牌、传统自主品牌的激烈竞争,多家汽车集团自主品牌摒弃传统自主品牌从入门级低端车起步然后产品线向上延伸的发展策略,在发展初期便以中高级车起步,参考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路径,各汽车集团均对通过公务车采购提升品牌形象寄予厚望。

可以说,自主品牌希望通过公务车采购捷径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拉动私人市场销售的规划难以实施,企业只有潜心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品质,逐渐赢得消费者认可。这意味着今后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更加激烈。


或迎来市场新机遇

公车改革带来的并不都是利空的消息,此次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不意味着用车的需求减少了,反而可能会带来新的机遇。有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会带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已经在这方面走到前面的杭州就成为可以参考的经验。据当地媒体报道,在一个镇政府本来有6辆公车,公务员没有一辆私车,在车改后现有的38名工作人员中,私车已达到20多辆。而某个区实行车改10个月后,自购私车已达430辆,占涉改人员73%。同时,当地的汽车租赁市场也相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除了普通的节假日之外,政府活动的租车需求也有增加。

由此可见,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将带来“商机”。不过相比普通消费者,公务员购车仍然偏向低调保守,并不会选择过于张扬的品牌,因此对于大众品牌以及自主品牌而言,其获益的可能性更大。

不管利空还是利好,实际上,只有脚踏实地在产品品质以及品牌形象上实现突破才能真正地赢得市场,也才能在任何的市场变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联系电话010-63045013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