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三中全会为中国车业带来新希望

作者:
安丽敏
时间:
2014-12-22 14:51:23

十八届三中全会看似距离汽车业比较遥远,但事实上,宏观经济的变革中能够为汽车业带来诸多新的机遇,同时,作为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汽车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冀望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能够有所启示。

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国企改革之中,对于民营经济将带来一定的利好。在汽车业而言,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车企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汽车业的机遇自不待言,另外,由于国家加大民生支出,将直接促进消费人群的增加,也将带动汽车业的发展;其次,在最近热议的互联网金融中,汽车金融也有望成为其中的突围者。

同时,在热议这些新机遇时也要考虑到潜在的风险,譬如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汽车厂家需要到地方四处建厂。汽车业的发展必须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这已经形成了行业内的共识,因此,机遇并不是绝对的机遇,车企仍需要谨慎考量。


机遇一:城镇化促市场更多元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70%80%的城镇化率相差甚远,而且已经实现的仍然水平偏低。据统计,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

城镇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扭转的发展大势。

形态决定需求,环境引发变革。城镇化让农民走进城市,告别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形态,修路、建房、生活配套应运而生。汽车作为交通出行工具,也是城镇化绕不开的话题。

就在目前,以三四线市场为驱动的汽车销量增长已经非常明显,同时,就目前的政策来看,中低收入者今后将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方向,保障民生的政策以及收入的增加将使这部分庞大的群体加入到消费大军中来。

另外,国家的土地改革政策也将使得农村土地进入流转市场,这对于部分人来说意味着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由此可见,城镇化所蕴藏的市场机遇非常巨大,需要关注的是,城镇化也并不是一刀切,它所产生的不同的消费层级将会进一步丰富。这意味着汽车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定位的车型,不久前,上海大众推出朗逸家族战略,便是对这种需求的一种应对方式。同时,这一市场对品牌的追求并不特别明显,反而对汽车企业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是一个考验,因此,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城镇化将是一个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机会。


机遇二:民营车企的自主机会

103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他就任总理以来由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加的第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

这是一次被称作“改革家遇上企业家”的会面,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备受瞩目的一次座谈会。受邀发言的10人中有4位企业代表,包括两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在中国,处于非公有经济范畴内的民营经济曾经是一个敏感词汇,在汽车业民营车企也经常面临着不公平的发展境地。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经为了进入汽车领域大声疾呼:“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即便是现在,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车企仍然面临着比国有车企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但反而是这样严酷的锻炼,使得这些车企获得了更加健康的发展。目前,这些车企正在逐步成为自主品牌的旗手。

今后,随着国企改革以及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鼓励和重视,民营车企有望迎来一个真正的发展机遇期。


机遇三:汽车金融或再迎突破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由来已久,但真正进入到大众的视野,还是在这个月初。近日,由马云、马化腾和明哲共同投资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成立。随后三人参加互联网金融论坛,谈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互联网金融推到了舆论焦点。

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能够革除传统银行业的多个弊端。而对于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来讲,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东风,扩大市场规模。业内分析师表示:“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为汽车金融的发展剔除了制度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障碍。对于汽车金融的消费者来讲,互联网金融可以拓展到汽车产业的各个领域,如生产、销售、保险、租赁等。”

特别在当前汽车电子商务不断兴起和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使得汽车和电子商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汽车线上销售商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的信用进行借贷,扩大规模,解决融资问题;而汽车消费者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的信用,提前消费。这种方式将提高我国车贷渗透率,从而带动汽车销售的增长。这仅仅是在汽车销售领域,在汽车的其他领域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快速地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联系电话010-63045013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