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关注】跨界融合,智能网联大潮已来

作者:
李德喆
时间:
2017-06-14 07:20:18

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抢占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是国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

◎ 《汽车人》记者  李德喆

6月12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整车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移动运营商、软硬件企业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作为首个推进智能汽车的国家级平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已达98家,包括一汽、长安、清华大学、百度等9家副理事长单位,上汽、东风、华为、高德等32家理事单位。他们将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生态系统发展,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研究与制定并组织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的编制。

自2015年起,国务院、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出台多项政策,从汽车智能网联化系统、“互联网+”、智能制造、地图信息采集、大数据等多个方面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在前不久由多部委起草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也已经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此次产业创新联盟的成立也标志着该战略已经进入到正式的实施阶段。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同时又包含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纵观德国、日本、美国等产业强国都将汽车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来推进。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指导委员会主任苗圩在会上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抢占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是国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集中资源、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中国建设汽车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说:“智能网联代表着未来汽车产业的整体趋势,也是技术革命的突破口。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的产业,因此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非常有必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也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将会对汽车从制造产品本身,到整个的使用过程,甚至于对汽车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成立智能网联产业联盟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也是具有标志性的。

从单一交通工具向智能生活载体转变的过程中,新的汽车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也是车企从规模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必不可少环节之一。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诸如蔚来、前途等新势力已将他们互联网思维造车的成果拿到公众面前,从概念走向量产。而对于广大车企而言,他们对智能网联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也绝非浅尝辄止。据了解,目前国内主流车企都已经在布局智能网联上有所动作,而包括吉利领克、长城WEY等自主高端品牌的新产品,也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智能互联的烙印。

当然,吸睛的不仅仅是新产品前瞻的造型和性能,实际上,他们以软件定义为中心的产品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的研发理念、用户体验也正在逐渐打破汽车消费市场的格局。

付于武也强调,“虽然在新能源领域各方还有不同的声音或路线,但是在智能网联化上,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企业都是有着高度共识的。”

尽管像长安、上汽等企业在智能网联方面已经取得领先地位,一汽和东风也已签署协议成立前瞻技术研究中心,在双方具有共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展开合作,但从目前来看,作为一种新业态形式,跨界融合不光需要有主机厂的参与,也需要有移动运营商、互联网IT界以及关键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共同参与进来。“所以,在智能网联上的跨界融合需要各方面积极协同合作。”付于武说。

就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绝佳的契机,譬如在刚刚落幕的亚洲消费电子展上,无论是百度的“阿波罗计划”,还是腾讯的大数据和阿里的云平台,都已经展示出了其在汽车领域的丰富建树。智能网联、互联网思维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共同作用也将会推动企业和真个产业的变革。

当然,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浪潮到来,中国企业也要树立危机意识,毕竟,在智能化方面,谷歌(GOOGLE)的第三代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第4级;在网联化方面,电装(DENSO)已经对V2X技术在各种工况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照比这些国外企业如数家珍的智能网联发展史,再反观我们自己,我国企业在这些技术领域仍然处于跟跑的阶段,此外,在驾驶辅助系统开发、集成等领域重复投入,而在基础技术与产品方面的投入却相对较少。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智能网联发展的管理政策要适时调整变化、更富有针对性,而在同互联网、通信行业也需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因此,也正如苗圩在会上强调的那样,智能网联汽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同推进,联盟应积极发挥作用:既要把握方向,发挥行业发展支撑作用,也应搭建平台,提供行业公共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奖励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建设新型产业生态体系,让我们的汽车产业在新的起跑线上实现真正跨越。《汽车人》记者/李德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