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消息,有点让人吃惊,说的是纳威司达被被采埃孚挖墙脚了!采埃孚把纳威司达的中国区总裁万如意挖到他们公司任亚太区总裁。而这则小道消息,很快于第二日,也就是
“万如意走了,纳威司达和江淮怎么办?”这是本报听到这则消息后的第一反应。
也许你会质疑,万如意真有那么重要吗?这么说吧,对纳威司达来说,失去一个有着丰富经验背景、堪称“中国通”的美国人——万如意,就像是被打瘸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双腿”,切肤之痛莫过于此。
如今,纳威司达和江淮,谈了4年的整车合资协议还没获批,今年6月,其惟一孕育的合资发动机工厂就要投产了,这时候,采埃孚横插一杠,把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万如意给挖走了,这让感情进展本来就缓慢的两者备受打击。
群雄争霸时,“瘸了腿”的纳威司达和没有了“鹊桥”的江淮汽车,对被采埃孚挖墙脚一事还没做出任何反应,此刻,他们两家的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心中的苦不能为外人道。
万如意,中国通!
万如意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那么重要?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半在他的履历里,另一半在选择他的雇主们心里。
首先来看看万如意先生丰富多彩的履历。万如意于1957年在美国出生,在美国获得传播学学士学位以及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曾在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任职多年,并先后担任多项职务。1993年,万如意成为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副总裁,负责该集团在中国地区的业务。
1997年,万如意回到通用公司任职,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由通用汽车(亚太)售后市场总监,升任至董事总监,负责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的零部件供应运输及出口业务。在短暂担任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的顾问之后,万如意被任命为菲亚特集团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同时兼任菲亚特集团旗下卡车业务——依维柯公司(Iveco)的总经理。
尔后,依维柯被美国商用车制造商纳威司达(Navistar)挖角,万如意被挖来担任亚太区总裁职位,并于2011年接手纳威司达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
熟悉万如意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美国人,有一个中国太太,在耳濡目染下,中国话说得虽然不像“大山”那么顺溜,但是正常交谈完全没有问题,中国汽车媒体都对他很熟了,有些跟他要好的媒体,亲昵地称呼他为“老万”。
万如意在中国汽车圈内混得如鱼得水,是跨国企业们看中他的理由。因为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迫切希望进入这个市场,一个有着丰富中国背景的老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正对他们胃口。
而对那些想跟跨国企业合作的中方企业来说,万如意的存在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且不说别的,能用中文交谈,至少在酒桌上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促进感情交流。
这是菲亚特、依维柯选择他的理由,也是纳威司达选择他的理由。同时,对纳威司达和江淮来说,万如意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
4年合资路坎坷万分
时间倒回至2011年,纳威司达把中国通万如意挖来任纳威司达中国区首任总裁,推进纳威司达与江淮汽车的深入合作,是他在任期间的重要任务。
但是,让万如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履新的职业路走得如此艰难。
从开始谈判到现在,纳威司达与江淮汽车相处已经逾4年之久,一路走下来,可谓是道路曲折,充满坎坷。
从开始谈判,江淮和纳威司达就把发动机和中重卡这两块作为他们合资合作的重要领域进行商谈,然而,谈来谈去,谈到现在,能最后落地的只有他们的发动机合资公司。
至于中重卡合资项目,只在去年3月份,江淮方面发公告,称其与纳威司达的中重卡合资项目已经得到安徽省环保厅的批复。此后,一直没有进展。
有着丰富经验的万如意也无可奈何,“目前,纳威司达与江淮的中重卡项目正在报请国家相关部门审批。进程我们无法把控。”这是此前万如意被媒体追问进展时的回答。
然而,就是在这等待的过程中,纳威司达和江淮都相继遭受市场打击。
去年,纳威司达北美整体市场需求出现下滑,加上市场份额的萎缩,纳威司达失了“土地”,钱袋子也大幅缩水。
而这一边江淮的轿车业务也遭受多方打击,“锈蚀门”事件,加之技术瓶颈等原因,让江淮在轿车市场栽了一个大跟头,至今也还没走出销量低谷。
此后,纳威司达把更多希望寄托在了中国,江淮也立马调整战略,把重心又重新放在商用车上。
虽然纳威司达和江淮都想加快彼此之间的合作,无奈政府部门不放行,他们也只能干着急。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万如意选择离开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也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有些事情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减速,将成致命毒药
万如意离开了,纳威司达和江淮的未来该怎么办?中重卡合资项目仍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这意味着纳威司达的中国战略亦将不得不“减速慢行”。但是在此时此刻,“减速”对江淮和纳威司达来说,也许是他们在中国发展的致命毒药。
纳威司达本来就是一个后来者,在它之前,戴姆勒奔驰、沃尔沃、曼、斯堪尼亚等跨国商用车大佬们,已经相继在中国布好局,也理顺了其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在中国重汽牵手曼、福田联姻戴姆勒、东风结盟沃尔沃的背景下,江淮汽车能否顺利与纳威司达达成合资合作,对于改变其日后在重卡领域的“排位”将有重大意义。
业界人士对于双方中重卡项目的前景普遍表示担忧,在重卡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双方的合资项目能否得到批复尚未可知;即便合资项目得以落地,未来如何在价格和定位上尽快适应中国市场,也将是一大挑战。
“江淮本身拥有过硬的底盘和车身技术,但在中重卡产品方面的布局并不具有优势,而纳威司达的中国战略亦迟迟未能打开局面。”重卡行业评论人士宇辰认为,纳威司达与江淮的中重卡项目至今仍未提交审批,按照这种“慢三拍”的节奏推进,要实现冲击国内重卡前三目标的可能性并不大。
以轻卡产品见长的江淮汽车,在重卡业务方面一直未能进入第一阵营。全国乘联会商用车分会负责人杨再舜亦认为,随着曼、戴姆勒、沃尔沃以及福特等跨国巨头纷纷联合国内重卡生产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以及重组等形式加快产品与技术导入,这些“先来者”较纳威司达更具备占领中国重卡市场的优势,留给后来者的空间不会太大。
如今,再加上万如意被挖角的打击,纳威司达和江淮这对儿苦命鸳鸯的处境变得更加不堪,未来发展前景暗淡。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