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仅我国共享汽车市场有数十家企业相互竞争,“未来的市场将属于谁”这个问题仍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市场的集中度会越来越大。
◎ 《汽车人》记者 邢秋鸿
“手机下单-取车-用车-还车”这种模式并不陌生,这种出行方式也成为很多一二线城市居民出行的新选择。你可以叫它“共享汽车”,也可以叫它“分时租赁”。它们打着“方便、费用低”的大旗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十余个大中城市走红。
其实,这种模式并不新鲜,汽车分时租赁在欧美已经有十多年的应用,只不过是得益于共享单车的火爆,才使得这种与共享单车类似的商业模式重新进入大众视线。
有热点的地方,就不会缺少追逐热点的人。在汽车分时租赁或者共享汽车领域,现在光我国就有不止一二十家公司,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整车厂为背景。例如,戴姆勒的Car2go、上汽控股的环球车享、首汽与奇瑞合作的Gofun出行、北汽新能源与富士康共同组建的GreenGo租车等。背靠汽车制造商这棵大树,它们在资金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
另一类是互联网型创业公司。例如:途歌TOGO、京鱼出行、一步用车等它们没有前者先天性的优势,但是懂得利用社会资源。资金不足就去融资,没有充足的车辆配备,就寻找闲置私家车。
大家一窝蜂地在共享汽车领域跑马圈地,看似繁花似锦的背后却是至今仍没有实现盈利的事实。难以盈利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共享汽车投资周期长,但盈利能力弱;二是规模小,网点少,这就使得共享汽车的便利性大打折扣;三是监管和安全隐患的问题。
但即使是这样,投资者仍就十分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车企也纷纷试水。能够让这么多资本和厂商如此热衷的领域自然有它的魅力,事实上,随着交通、环境、能源与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传统的出行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交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46亿,而全国持有驾照的人数达到了3.6亿人次,二者巨大的差距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当然能够成为巨大的商机。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模式是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之前的滴滴出行,到现在的共享汽车,再到未来的无人驾驶,这实际上是汽车使用率逐步提升的标志。等到无人驾驶阶段,汽车使用率将会最大程度地释放。同时,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一项针对闲置汽车的调查显示,55.5%的受访者愿意通过网络平台将闲车出租,80后的出租意愿高达66.7%,其次是90后和70后。并且学历和收入越高,出租分享的意愿也就越高。
汽车分时租赁也是政府积极支持的对象。站在政府的角度,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对于缓解交通压力,节省城市道路和停车资源有着积极的影响,政府也就乐见其成。当然,车企积极投身这一领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产能的释放。这些都使得共享汽车不仅有了需求,还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自然有投资者乐于掏钱。
现在仅我国共享汽车市场有数十家企业相互竞争,“未来的市场将属于谁”这个问题仍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市场的集中度会越来越大。
前面也提到了,共享汽车投资周期长,但盈利能力弱。不同于成本低廉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动辄几万元到十几万元,这还不算停车费、油费、电费、保险费、路桥费以及日常运维等成本。这样大的消耗就意味着小规模企业很容易被淘汰。
只有拥有足够的车源,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用车需求,才能获得更多客户,并使他们保持忠诚度。可以预见,未来的共享汽车市场将会面临激烈的收购和兼并,没有良好盈利模式或者没有充足资金支持的企业最终会倒下。(《汽车人》记者/邢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