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别人的,终归只能是继续步人后尘,听自己的,则有可能创造历史。
◎ 《汽车人》记者 刘志鹏
“最好的情况是,客户选择电动技术。这项技术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被迫接受。”这是上汽通用累计销量突破1500万辆之际,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所表达的一种担忧。
无独有偶,在前不久的法兰克福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穆勒(Matthias Mull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对消费者是否会选择购买电动汽车存有疑虑,“消费者还没有确信电动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
几乎与此同时,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Akio Toyoda)也于本周二对外表示,尽管全球监管收紧正促使汽车制造商开发更多的电动汽车,但丰田将继续为客户提供包括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多种车型选择。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新能源汽车这件事情上,莫非巨头们并不看好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电动化”?
我想,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毕竟,怎么说和怎么做,通常并不是一回事。
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时代趋势下,全球汽车产业已然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对此,包括丰田、大众、通用、福特、奔驰、宝马等全球巨头,无一例外均在紧锣密鼓地围绕新能源汽车展开布局。
就通用而言,在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通用汽车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通用汽车及其合资企业在华销量达到387.1万辆,同比增长7.1%,占全球总销量的近4成。即便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汽通用也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据《汽车人》记者了解,目前通用在中国市场已经投放了包括凯迪拉克CT6插混、别克Velite 5增程式混合动力,以及宝骏E100等在内的多款新能源车型。
同时,为了适应中国市场不断壮大的新能源车型的需求,去年8月通用宣布与上汽合作投资17.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金桥建设一座锂电池组装厂。对此,博拉也坦言,该电池组装工厂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计划于今年年底正式投产,未来将为通用汽车在全球生产的新能源车配套锂电池组。而根据此前通用的规划,到2020年前,通用将在中国推出至少10款新能源车型,到2025年,通用三大品牌在华所有车型都将采用不同程度的电气化技术。
再看看大众,可谓更加“激进”。就在今年法兰克福车展开幕当天,穆勒即在发布会上公布了被大众称之为“Roadmap E”的电动车计划。根据官方说法,Roadmap E计划堪称是大众汽车电动化战略的升级版,其中明确,到2030年,大众集团将投资200亿欧元到电动车领域,实现300多个车型的电气化,为此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超过500亿欧元的大规模招标。
不仅如此,为了抢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众还与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江淮合资,斥资50亿元共同打造年产10万辆纯电动车项目。而就在上月底,于长春大本营举行的一汽-大众第1500万辆车型的下线仪式上,外界一致留意到一个富有内涵的细节——从生产线上缓缓驶出的,并非象征过去的新捷达,而是一辆寓意未来的蓝色的奥迪A6L e-tron。作为一汽-大众奥迪品牌旗下首款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也是奥迪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款新能源车型,A6L e-tron的下线,足见大众方面对于新能源领域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至于丰田,就更不能理解了。众所周知,在应对未来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上,丰田一直以来主张中短期内的混合动力+长期的氢燃料电池。不得不提的是,自1997年第一代普锐斯上市至今,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丰田狂奔了二十年,其在常规混合动力(相较于插电混动而言)方面的技术积累,可谓独步全球。
然而,在中国大力推行的、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丰田章男自己也承认,“丰田入局电动汽车有点晚了”。在电动化已经在全球范围,日渐成为了主流趋势的现实面前,在全球汽车市场当了那么多年“大哥”的丰田,看得非常清楚,独行快、众行远。就在去年底,丰田突然对外宣布,该公司将成立纯电动汽车业务部门,开始研发纯电动汽车,首款纯电动车型将在2020年发布。
坦率地讲,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事情上,外界自始至终都有不同看法。《汽车人》认为,目前来看,在发展的速度、以及一些相关产业政策的上,或多或少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短短三两年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便从10万辆跃升至30万辆、50万辆、70万辆……再看看电动车新创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野蛮式”在生长,其中,还不乏有一度濒临倒闭的低速电动车企业,摇身一变竟然获得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怪象”。
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大的方向上,咱们并没有走错路。
对此,不仅心系汽车产业的李克强总理一次次地为新能源汽车和中国制造加油鼓劲,习主席也作出过明确指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至于具体的技术路线,各国车企基于企业自身、乃至国家的实际情况,难免有不同的战略考量,无可厚非。就中国而言,国家已经对“电动化”进行了的顶层设计,明确中短期将以电动车为主攻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国品牌应该做的,更多的不是听丰田通用等巨头们怎么说,而是要牢牢把握大的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电动车领域的先发优势。
从一定程度讲,对于开头跨国巨头们的类似表达,我们并不应该感到意外。要知道,就在法兰克福车展前的中国2017泰达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向外界传递了两则重磅信息:中国正在考虑制定禁止燃油车时间表,以及备受业界关注的“双积分”政策将要发布。在此背景下,新能源领域布局晚自主品牌一步的跨国巨头们,普遍对其在华的市场前景感到担忧、甚至无所适从,很正常。
对于博拉说的“客户选择电动技术,而不是被迫接受”,这看似在为客户着想、实则经不起推敲。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样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很少会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一如乔布斯所言,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就是我要的东西。福特也曾说过,如果你问你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电动化这件事上,到底听谁的?我想,不是通用丰田大众,而是听咱们自己的。毕竟,听别人的,终归只能是继续步人后尘,听自己的,则有可能创造历史。“什么都可以怀疑,不要怀疑中国汽车品牌的雄心壮志,中国汽车要有自信。”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看来,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包括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方面,中国品牌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实力。
总之,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在电动化这条道上,与其摇摆不定,不如笃定前行。真正造出了足够好的电动车产品,消费者自然会买单。面对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大变革,中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跻身汽车强国行列,尽管存在变数,但在“电动化”浪潮中,我们至少看到了希望。(《汽车人》记者/刘志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