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美国加征关税,预演与实盘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9-05-11 08:32:35

随着两个最大经济体陷入新一轮争斗,长期建立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可能毁于一旦,降价5%显然无济于事。人们希望又如同去年一样,是虚惊一场,但现在看委实不像。

文/《汽车人》黄耀鹏

5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自己的推特中宣布,将在5月10日对来自中国2000亿商品关税从10%调至25%。而具体清单是去年7月就公布、且被各种原因推迟了的。

坏消息时刻

5月10日这一天,是中美贸易谈判第十一轮开始的第二天。意思相当明显,特朗普已经对中方拒绝在关键问题上让步丧失信心,打算用“极限施压”加速谈判进程。这一周,坏消息戏剧性地逆转了全球期待。接下来,恐怕是全球埋单时刻。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牢牢把握剧透和预告片的独家制作权,漫威也是这么做的。这一点,最让东海岸的媒体痛心疾首。自从和白宫的关系搞糟之后,专栏作家熟悉华盛顿的记者们,丧失了从白宫第一时间获知重大信息的可能性。不过,至少避免了比中国官员率先知悉坏消息的尴尬。

本周,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暗示,将谈判事实上破裂归咎于中方。他透露,上周末,中方要求修改150页协议草案中全部七章的措辞。特朗普以上调关税、并对剩余325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来回应。

截至发稿,该轮谈判还剩不到一天,达成协议的希望很小,它需要中国再次做出此前撤销的让步。而且,华盛顿希望透过协议文本的明确规定,对中国法律进行改动,但人大立法的时间和政治成本,导致谈判团队很难获得如此之高的授权。

媒体热衷于用“激怒”、“警告”、“不欢而散”等字眼来报道谈判,而实际上,大家对谈判细节知之甚少。从结果推知谁应该为破裂负责任,本身就很不负责任。

美方眼里的中国式强硬,在于即将达成协议前一刻,塞进来一大堆要求。而中国人则视美方的“极限施压”为“讹诈式”谈判手段。

我们需要时间

现在,手段变成了结果。中国发誓要报复,但并没有马上拿出具体措施,其实措施明摆着的,只不过中国要充当在最后时刻挽救谈判的那一个。所以,可以预料,报复措施在一周之内就会出台。受到损失的,不应该只是中国人。显然,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都是中国的子弹。在释放中部农民的怨气之后,该敲打的是西北工业区,而两个海岸的金融圈则要放在最后。

中国整车进出口,无论价值还是数量,都处于绝对逆差。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则更糟糕一些,体量上看上去非常大,竟然超过10万家企业,有统计数据的5.5万家,大多数都是小微企业。如果年营业额划在2000万元这条线上,还有1.3万家,全球第一。

但是,根据工信部2018年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统计了2000多家规模最大的零部件企业,车身内外饰业务金额达到1.23万亿元,几乎占据半壁江山(47.4%),而动力、悬架、制动、转向、轮毂、空调、新能源,加起来占据另一边。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子系统做的比较好的仍是内外饰。可惜,恰好在最低端、替代性最强。动力系统只有商用卡车的发动机占据优势,乘用车发动机为入超。

我国的整车企业正在崛起,是零部件业务的基本盘。假以时日,肯定会赶超跨国企业,但美国似乎打算搅乱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关税只是市场壁垒手段,更严重的是国外技术源正在对我们关闭,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激起的争论还在延续。而美国则将类似收购案统统封杀。

脱钩的双输局面

如今的局面,我们似乎已有应对经验,去年经历过演习。

去年7月,美国将中国的垫圈和点火装置加征关税。整个夏天,美国LED车灯买家都在竭尽全力地敦促镇江一家照明公司提前供货,以规避即将到来的关税,这家公司的车灯也在加税之列。后来形势趋缓,订单也恢复了常态。

5月10日正式加征之后,可以预料,美国客户将要求降低价格,厂家则面临原材料涨价和客户要求的夹攻。

有人认为,中美关系已经陷入结构性恶化。中国1.3万家供应商和他们的美国客户都陷入恐慌。美国主机商则面临钢铝关税导致的成本飙升。而特朗普则在推特中沾沾自喜地表示,匹兹堡重新变成钢铁之都。他同时对通用的裁员大为震怒。这种矛盾被民主党人嘲笑,但贸易战威胁了汽车的全球供应链,这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戴姆勒和宝马在美国的工厂,向中国出口整车9.5万辆,明显低于2017年的15万辆,这与特朗普“把工业生产留在美国”不符,他将之视为让中国驯服的代价,而供应产能缺口早晚转移至中国。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2年至2017年间,中国出口美国的零部件数额上涨18%。2018年美国进口了1490亿美元汽车零部件,中国是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供应国。

5月10日之后,中国出口企业要考虑,是否从微薄的利润中让出一块给客户,以挽留同样受到打击的美国进口商。另一个事实是,虽然中国早就成了第一大新车市场,但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售后市场,这是不可替代的。美国人则认为中国出口的零部件,可被墨西哥、巴西等替代。放大到所有贸易领域,这是美国人维持强势地位的理由。

当然,美国进口商则认为,找到廉价而高质量中国货的替代者,可能花费数年。小一点的进口商根本挺不到那个时候。

随着两个最大经济体陷入新一轮争斗,长期建立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可能毁于一旦,降价5%显然无济于事。人们希望又如同去年一样,是虚惊一场,但现在看委实不像。至少对汽车零部件的两国贸易商看来,真正坏消息的特点是,无论如何做好准备,到头来,会发现根本还没准备好。(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