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崔大勇:骨子里我还是个不安分的人

作者:
卢山
时间:
2019-12-20 17:42:05

崔大勇和T3出行一样,正在为今日央企面向新时代的发展摸索一条与众不同的可行之路,也为供给侧改革中的国企推开一扇新的创变之窗。这是一种凌驾于商业之上的价值观,亦是一份不辱不没、深入骨髓的使命感。

文/《汽车人》卢山

2018年5月5日,滴滴的安全问题引发社会性关注,最终导致滴滴顺风车服务全国下线。“顺风车”下线只是这场人命关天的巨大风暴引线,由此引发的出行服务安全质疑,最终演变成了滴滴这个估值数百亿美元出行巨头的生存危机。一个看似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被撬起了一角。

7月22日,T3出行正式上线。一个以“国家队”为投资主体、以B2C为商业运营模式、以“安全保障”为核心竞争力的网约车新力量,出现在中国庞大的出行市场版图上。崔大勇,前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作为T3出行创始人走向台前,重回人们的视野。

T3出行CEO崔大勇

T3出行是由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发起,联手阿里、腾讯、苏宁三大互联网平台共同投资成立的出行公司。自首次亮相就因其国资背景+互联网巨头的股权结构,以及出手即百亿的巨额投入而备受关注。

在T3出行之前,包括滴滴专车在内的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以专职司机为运力,区别C2C撮合模式的B2C网约车已经形成规模。以滴滴快车为消费主力,专车剑走高端作为补充的网约车商业模式已经相对成熟。T3出行的横空出世,打破了既有的利益天平,也带来了有关这家新企业和它的创始人的好奇与质疑。

它的商业逻辑是否成立?它的混合所有制创新是优势还是劣势?它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创造不同的价值?包括崔大勇离开一汽系统,以巨大决心和勇气体制内出走的经历,都一同被呈现于镁光灯下,接受汽车行业甚至是互联网的“跨圈”审视。

 

起源:10天决定命运

在绝大多数业界人士脑海里,对于崔大勇的记忆还停留在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的阶段。事实上,从一汽轿车销售公司调任一汽服贸,再从一汽服贸“走出”一汽体系,创建T3出行,从2017年7月到2019年7月,崔大勇用刚好两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一次人生角色最大的转变。

汽车行业高管跳槽并不鲜见,但一般来说都还是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里活跃。从一汽系的总经理到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崔大勇的步伐显然有点大,大到可以称之为中国汽车圈第一人的程度。

崔大勇角色的转变似乎来得突然,但伏笔却在很久之前就已埋下。

2018年5月,开开出行在长春正式启动,“开开出行”是由一汽服贸自主研发,从线上到线下一体化的出行产品,主要运营分时租赁业务。这也是崔大勇从销售公司到服贸公司后,在一汽体系内首次试水出行业务。

开开出行在长春发展顺利,但崔大勇很快意识到,相比于网约车的商业模式,分时租赁的业务模式成长空间极为有限。做一家真正的网约车公司的念头,在崔大勇心中逐渐成型。

“最终能不能发展成一家出行公司,总要亲自下场试一试,我们才知道这件事的幕后到底是什么。”

机会很快出现。2017年12月,由国资委、工信部、科技部和三大央企的董事长,共同探讨未来10-20年关于主机厂OEM业务发展课题。围绕新能源、无人驾驶、出行方向,拥有13个子项目的大T3概念由此诞生。T3出行作为大T3项目中的一个子项,首次正式进入几大汽车央企的规划中。

从2017年年末T3出行想法被提出,一直到2018年6月,随着崔大勇被任命进入项目组,T3出行才真正开始从想法落实到行动。

“在长春的74栋,我们9个人用10天时间,把T3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定位?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团队怎么建设?初期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彻底给想清楚、讨论明白了。”

在这次长达10天的全封闭头脑风暴中,一家采用基金模式、混合所有制体制、互联网基因的新出行公司已经在崔大勇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崔大勇难掩心中兴奋,把对于这家公司的发展愿景、经营模式、终极目标一一落笔,制作汇报PPT。

数日之后,崔大勇向三大央企领导进行汇报,这份凝聚了九人十夜的智慧成果得到三大央企领导的一致认可,方案一次性通过。2018年7月23日,T3出行作为一个可执行的项目正式起航。此时,距离崔大勇进入项目组,仅仅过去了40天时间。

再回忆这段过去,崔大勇仍颇堪回味。对于他而言,在四十五岁的年龄上,跳出从未想过离开的舒适区,无异于一次改变人生轨迹的选择。这其中,既有对于不确定性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兴奋和冲动。

对于T3和崔大勇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创新:不做第四央企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是移动出行服务的基础;而与占尽先发优势、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的滴滴相比,T3出行在业务模式和技术模式上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也因此,T3出行不是一个“滴滴LIKE”,而是根据自身优势打造的一种企业架构,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模式。

“最开始T3出行的动力就是三家国企各出30亿去做,这个更快,直接拿钱就行了。但是那个时候我就担心,这样的话T3就会变成第四国企、第四央企。对于一家出行公司来说,你的决策效率、团队建设、互联网转型,要求你必须有新的体制、新的结构。”

外界对于T3出行的第一个印象,无疑是三大国企的背书标签。但实际上,从原初点上崔大勇就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并且在整个顶层结构的搭建上,放弃了最简单易行的模式,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复杂,但是更有生命力的新路径。

崔大勇认为新模式想要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三点:

1、必须采用基金的模式引入外部资本;

2、从体制上要从纯央企体制变成混合所有制,既保障央企对大的战略方向有把控,同时要有互联网的基因;

3、建立员工股权期权的激励模式。

“什么是互联网基因?不是从外面去学就可以的,而是你天生骨子里就带的东西才叫基因。现在阿里、腾讯和苏宁的加入,成为T3出行的股东,就是把互联网的基因带入T3,把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带入T3,为我们的成长赋能。”

事实上,除了“思维”的赋能,在央企背景下结盟三大平台,在实际发展中的赋能也是显而易见的。

网约车平台的打造,除了“车”之外,管理平台、支付平台、流量平台的技术支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市场中,拥有这些平台能力的巨头屈指可数,而其中最强势的阿里和腾讯都已经成为了T3的股东。

与此同时,拥有强大线下布局的苏宁,将帮助T3打通上下车的最后100米的瓶颈,实现真正点到点的全运营范围安全。“全国有上万家苏宁小店,未来这会成为我们推荐的上车点。同时,一些车上必备的物资可以直接放到店里,而不需要集中发货。”

T3选择互联网巨头的理由充分,但已经投资其他出行平台的阿里和腾讯,为什么还会选择投资T3则十分值得玩味。相比于三大央企的“嫡出”关联,互联网巨头这些“庶出”的集体看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代表整个行业对于T3前景的态度。

“首先就是中国的网约车市场足够大,每年20%的复合增长率,现在是3000亿,将来是5000亿,甚至到万亿的水平。从这个逻辑来说,肯定不会是一家独赢,一定会有新的平台崛起。那么,一家以OEM为背景,又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它会不会成为将来的头部公司之一?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我就告诉你,T3应该排在第一!”

崔大勇认为,投资方无论是出于什么心态,押赛道也好,财务投资或者战略投资也好,无论是什么心态,最终的结果是多方最终聚合到了一起。这种合力,对于整个行业是一个巨大的震动,而对于T3自身的团队,乃至崔大勇自己,也都是信心的巨大提振。

“他认为你能成才,所以才会愿意参与到培养你的过程,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大家看不到你的未来,那谁能投你?”

 

融资:20页PPT融来100亿

“我当时到这来,这个屋里除了这罐茶叶,什么都没有。我领着5个人站在屋里,说咱们也不能站着办公啊。这怎么办?我说上淘宝网120块钱一张桌子、一个椅子,我自己掏钱买。”

对于任何一家初创公司来说,回忆创业的艰辛都是一段血泪史。但是在天性乐观的崔大勇口中,这段艰苦到有些不堪的经历,反而带着一种东北味儿的欢乐。

时至今日,“百亿投资”是除了三大央企之外,T3出行最容易被人记住的一张标签。然而在这个项目的初始阶段,T3的窘迫超乎想像。因为,在7月22日三大央企正式签约之前,T3没有启动资金!

“我到机场去买了一个双肩包,就是那种IT男的双肩包,这是我职业生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这样子。就这样全国绕了一圈,见了五六十家投资方,反复推荐我们的方案。今天这个结果看起来很简单,但过程没那么简单。融资的过程曾经一度遇到瓶颈,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压力真的非常大。但最终的结果是好的,我用20页PPT融来了100个亿!”

事实上,崔大勇不断介绍T3出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推敲和验算自我商业逻辑是否成立的过程,而这个复盘的过程进一步加强了崔大勇的信心,并通过这种信心和完整的商业逻辑最终说服了关键的投资方。

“融资从去年8月份融到第2年的1月,这几个月的过程中,虽然历尽艰辛万苦,但是它确实从底层又让我重新翻看一遍我们的那些思维到底对不对。”

崔大勇认为,现在的网约车进入了一个新的逻辑思维阶段,过去的行业规则是比谁强大,大家PK补贴,烧钱大战,最后是谁有钱谁胜出,这个逻辑就这么简单。但是现在国家发现这里带来很多安全的风险,需要对风险进行管理,所以这个行业需要进入一个规范期。

“进入规范期,这个规则就变了。需要你正规的运营和管理,建立你的安全底线。这样一来,就不是以前那个比谁强大的逻辑,而是比谁更有价值观,谁能做得更有规则,谁的安全性更好,谁更有社会责任。”

在这个新逻辑下,以三大央企为背景的T3,虽然不能像C2C那么快速的增长,但一样可以实现超高速地增长。即使和某些模式相比速度没有那么快,但是在整个行业里看,依然是非常快的、指数级的增长!

“我认为现在整个移动出行还处于1.0的时代,就是手机对手机约车叫1.0时代。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呢?2.0时代我认为是车联网为主体的出行平台。未来还有一个3.0时代,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向往的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在物联网、大数据、无人驾驶以及云平台一体化的时代,将会真正达到一个智慧出行的程度,这是3.0的时代。”

关于T3出行的特征,以及机会点在哪里?崔大勇认为,当出行服务1.0模式的弊端被发现,消费者诉求开始从1.0向2.0转化的时候,就是T3出行的机会所在。

“我们是惟一一家基于车联网的出行平台,我们现在有一个深度定制化的硬件一体化的车辆,同时我们基于车联网平台打造了移动大数据管理平台。所以无论我们的底层架构、派单结构、信息算法还是信息通信逻辑都是基于车联网来做的,这样的平台是基于车联网架构的系统支撑。”

 

挑战:与时间赛跑

“现在对我来说,最难的是人才队伍。最开始做个方案还容易,只要你的思维够缜密、逻辑性够强,把握住一些关键点就可以。但是当你真正想把这个方案落到实地,变成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开城,变成一辆一辆车,变成一个司机每一天拉多少单......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关于挑战,崔大勇告诉《汽车人》,第一个挑战,也是目前最大的挑战是T3正在走一条之前没有人走过的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条路径上,传统车企的人懂车,但不懂互联网的玩法;而互联网的人,懂互联网,却不懂车。这两者,也不完全懂得T3今天所做的事情。

第二个挑战,是具体业务层面上,由于较高的服务门槛,这也决定了T3出行在司机招募的环节上有着比滴滴更高的难度。崔大勇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上升到“是否能够拥有相同价值观,融合成相同企业文化”高度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则是在一个初创公司中,如何在保持高速发展扩张的过程中,能够让每一个人用最短的学习曲线、最短的时间达到T3标准的能力模型。学习与成长的瓶颈,最终会成为T3速度的瓶颈。

“你知道吗,我们的执行力非常强,现在我们的很多点已经达到了行业内没有过的极限。我们5个人的团队,用22天在三个城市上了一万辆车。一万辆车是什么概念?过去的一些网约车平台,上一万辆车要用一年的时间,我们只用了22天!”

“如果我能把这个人才队伍组建起来,价值观能够统一,又能够在学习曲线上迅速地缩短时间,那么我们的成长会极其快。我们公司所有的业务执行,几乎都刷新了行业的记录!”崔大勇说。

根据7月22日T3出行正式发布时的规划,到2021年,T3将力争突破30万辆;到2025年将成为一个百万量级合规运力的出行公司;2021年-2025年,将稳步拓展衍生业务,构建出行生态,联合产业链伙伴,在智能充电、维修保养、UBI保险、融资租赁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2025年开始,致力于成为智慧出行的引领者和智慧城市的推动者。

崔大勇认为,留给网约车的窗口时间只有2-3年。T3出行想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在窗口关闭之前完全所有标准动作,而作为后来者,T3必须用效率去换时间。

因此,崔大勇在团队建设上的挑战,本质上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何能够在时间与品质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崔大勇最大的考验。

 

信念:传承国企的责任和担当

如果纵观中国的出行市场,不难发现在T3出行之外的其他一些网约车企业,其B2C的业务并没有不断扩张,反而有收缩的趋势。相比于C2C的撮合平台,B2C在管理成本上的劣势,或许是让这些企业控制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对于T3而言,这样的挑战同样存在。以30万辆作为模本,30万辆运营车辆意味着30万名司机。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实现运力的企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保持稳定的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崔大勇直言:“这是我们发展以自营为主B2C业务的压力所在。”

“出行服务企业说白了,你是个服务企业,以服务客户为主。我们对整个运营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乘客上车司机需要完整说完标准话术,进行人脸识别,不能抽烟,不能打电话,不能打瞌睡。这些实际上对于司机来说都是强约束,需要一个适应期。”

崔大勇坦言,由于严格的准入门槛,包括对司机进行背景调查、性格测试、业务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因此在初期的司机招募上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他认为,在经过两三年的发展之后,T3有信心在存量的司机市场中,寻找到那批愿意将出行服务作为职业的人群。

“他们愿意接受管理,有这种荣誉感,也不会认为司机这个职业LOW。我们找到这部分人群,这些司机未来就会成为我们区别于其他平台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T3出行的发布会上,崔大勇首提“民生工程”概念。一般意义上,解决出行需求、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服务本身,即是民生服务的一种,但是在崔大勇心里,这个“民生”实际上是双向概念。依托于劳动密集型的三大央企,T3出行还有着解决就业的另一层民生使命。据悉,到今年年底之前,T3出行在几大城市里将为三大央企解决6000个岗位。

“民生,不只是说我们在商言商。因为我们是由三大央企发起的,所以T3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叫‘不忘初心’,就是我们始终明白,央企承担的是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我为什么用最笨的方法做企业?就是我始终觉得我们有这个责任,我们不是一般的民营企业,我们始终要为对这个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老百姓负责,这是很根儿上的东西。”

“无论是从股权架构上,还是从各种设计上,我们希望在运营层面能够尽可能地国际化,拥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在核心价值观上,我们仍然传承了国企作为国有力量的责任和担当。”

从长春到南京,一年时间没有去过一次夫子庙,生活半径围绕着办公室三公里范围内,24小时电话随时在线......崔大勇笑言,每天的生活只剩下工作、吃饭、睡觉。跑步作为惟一坚持下来的爱好,其推动力也来自于高强度的工作需要有更强壮的身体。

“在央企这20多年,应该说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和训练,但是我骨子里,还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还是一直想做点事情。铺垫到了今天,我才有勇气来做这件事,而且义无反顾。”

从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创新,到押注出行服务2.0的科技创新;从关注出行与就业的民生工程,到不忘使命的央企初心……自言是“不安分”的崔大勇,47岁的放手一搏让人在震惊之外,更多的是敬佩。在这个被名利裹挟、崇尚创新又畏于创新的时代中,他一半央企一半创业者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崔大勇和T3出行一样,正在为今日央企面向新时代的发展摸索一条与众不同的可行之路,也为供给侧改革中的国企推开一扇新的创变之窗。这是一种凌驾于商业之上的价值观,亦是一份不辱不没、深入骨髓的使命感。

“夫人跟我说,你对你儿子最大的影响,就是他觉得你是榜样。”话到最后,崔大勇笑中带泪。(文/《汽车人》卢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