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史无前例的全球大“放水”来了?

作者:
张恒
时间:
2020-03-17 16:19:48

疫情之下“危”与“机”并存,“危”是,零利率国家的货币政策已经捉襟见肘了,这和2008年的时候大不同;“机”是,全球尤其中国将加速推动5G高速网络和数字化的建设,新的网络时代即将开启。

文/《汽车人》张恒

又到了全球开闸大“放水”的时代,这次更猛。

大洋彼岸,金融资本确实在逼美联储降息,但难以想像的是,美联储竟突然来了个一降到底,盼降息的华尔街顿时也了傻眼,见过劲儿大的,没见过劲儿这么大的。

当地时间15日,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100个基点,直到0.00%-0.25%,进入零利率时代,并称将推出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以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零利率曾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期出现,但当时的美联储是通过一步步降息最终至0%-0.25%的水平。之后又开始缓慢加息。而这次,一下就干到了零!

怎么玩的比金融危机还大?难道真实的情况糟糕得多?原本上周五美股三大指数出现大反弹,原因是提前知道了美联储要“放水”。结果呢,直接出“王炸”搞得适得其反!美股指期货全部熔断跌停,欧洲股市一开盘就直接“跳海了”。

其实,中国这边也在“放水”,却没有降息。我国央行上一周都没动静,3月16日,开始对达到考核的银行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同时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定向降准降低了实际贷款利率。

都在“放水”的原因是缓解流动性危机。对经济来说,最可怕的事不是通胀,而是通缩。从金融角度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暴跌,而是流动性枯竭。如今,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流动性枯竭的苗头。

用白话讲,一旦只有人卖而没有人买了,就成交不了了,资产就换不成钱了,也就没有流动性了。所以,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不同看法、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有对手盘。

流动性危机也解释了,为什么避险资产黄金、比特币也都在跌?流动性没出问题的时候,它们确实可以避险;但流动性危机出现的时候,什么能卖就得卖什么,管不了是黄金还是比特币。

A股3月16日的大跌也是同理,北上资金快速撤出,外资抛盘汹涌,使大盘高度承压。单日成交额在50亿元以上的大蓝筹均出现大幅下跌,不管是中国平安、贵州茅台还是宁德时代,和黄金、比特币一样的道理。流动性好的股票反而跌更多,能套得现金的,卖盘就更多。

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长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暴跌。收益率跌是因为价格上涨,价格上涨是因为避险资金的大量买入而推高了报价。

这就是全球大“放水”的原因。比较来看,中国的应对更有条不紊,重点是我们的工具仍然丰富。零利率的国家,意味着他们货币工具已捉襟见肘。已经是零利率、负利率了,还能再降到负多少?除了货币工具,还有财政工具,特朗普上台以来大推减税,在财政降税上,如今已经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程度。这就是“子弹打完了”。

对汽车行业而言,最怕的也是流动性危机。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峭壁边缘》一书中讲到:金融危机期间,通用汽车CEO给他打电话说,短融票据市场上没有流动性了,若继续下去,公司可能很快面临倒闭。保尔森也在那一刻,意识到了流动性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打击不容小视。

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汽车产业,“资金密集”不是钱多就行,而是需要健康的现金流支撑,包括金融市场的短融、长融和实体经济的运营现金流,任何一个环节都出不得差错。

我国监管层在货币、财政、市场层面想尽办法缓解流动性问题,一方面,是保证企业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融资以维持运营;另一方面,是保证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尽快恢复,重振消费市场。

好在我国银行是以国有制银行为主,国有车企也占据了半边江山,在遇到市场困境的时候,背靠国家,就能开展更多的“逆向操作”。国有银行可以以较低的利息贷款给中小企业,这也是银行的一个考核指标。国有企业可以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反而增加研发投入,保持和增加行业竞争力。这一点和我国医疗系统大部分是公立医院才能齐心协力控制湖北地区的疫情是一样的。

所以,虽然在经济跨越式大发展的时候觉得国有企业效率不够,但在经济欠佳的时候,国有企业可以起到对冲经济下滑的作用。

现在急需解决的矛盾是:人们要隔离,而企业要运营。这就大大推动和丰富了汽车业的网上营销和销售手段。这时,人们才觉得4G网络还是差点。这么看,我国高层力推数十万亿元的“新基建”,并非没有道理。疫情之前,通讯行业觉得建设5G的成本太高,4G也够用。现在再看,这场疫情将大大推动我国5G网络技术设施的建设,意味着中国将加速进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时代。

无法否认,灾难包括病毒甚至一直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革新,这次也不例外。疫情之下“危”与“机”并存,“危”是,零利率国家的货币政策已经捉襟见肘了,这和2008年的时候大不同;“机”是,全球尤其中国将加速推动5G高速网络和数字化的建设,新的网络时代即将开启。(文/《汽车人》张恒,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