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赵英专栏】新创造、老传统融汇激荡

作者:
赵英
时间:
2021-08-31 07:55:46

 

能够及时发现风险、正视挑战,重视管理方式系统变革的厂家,将成为汽车产业步入新时代的赢家。

 

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赵英

 

自汽车产业进入以新能源、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时代以来,汽车产业的管理方式(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等)也应当随之变化。

 

然而,当前汽车产业及关心汽车产业的各届人士,对汽车技术的变革路径及相应技术关注甚多,对相应的管理方式变革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汽车产业是否正在发生管理方式的相应变革呢?经过一段时间调研、贴近观察,参观、体验了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方面的做法,以及“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管理方面的现状,印证了笔者的想法。

 

 

首先,所谓“造车新势力”的销售维修方式,正在被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传统汽车企业吸收、借鉴。

 

笔者在北京、上海走进几家大型购物中心溜达,参观了几家新能源汽车销售、展示厅,本以为是“新势力”汽车企业的网点,出乎预料的却是某传统头部汽车企业的销售、展示网点。

 

在展示网点设置、布置上,这几家网点与“新势力”汽车企业类似。有意思的是,推销的方式上也类似:可分期付款(这一点不新鲜);可采取租赁使用的方式(如果没有汽车牌照)消费;设有体验顾问,约期试驾;保修年份基本相同;承诺途中出现供电保障问题,公司出动充电车予以救助等等。

 

我想,这不就是前两年“新势力”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尝试的危机解决办法吗?看来,这些应对之策,被传统造车企业研究、接受了。这也表明传统汽车企业造新能源汽车,有某些“后发优势”,可以少走弯路。

 

 

其次,在新能源汽车产品构成上,也很类似。在城市都是在中高端起步,连续航里程也基本类似,500公里(SUV)到600多公里。从细部看,“新势力”登场时那些新颖配置的智能、电子小花样,也基本被传统汽车企业吸收了。

 

就笔者所知,相关“新势力”汽车企业、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所搭载的核心零部件(例如三元锂电池、电机)基本相同,产品主要功能基本相同。

 

由此,笔者产生了灵感: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主要来源于外部几家巨头,再加上智能驾驶的软件受控于互联网、电子产业巨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新能源、智能驾驶汽车日益成为主流,汽车产品趋同化趋势也许会大大加速吧。

 

汽车企业间的竞争,可能将主要体现于产品功能细部及新的消费功能,体现在通过管理提高质量、压缩成本,体现在安全保障,体现在全流程的维修服务。

 

 

再次,笔者参观了某“新势力”的生产车间,看到整车生产流程、产品质量保障等方面,基本借鉴了传统汽车企业的管理方式。

 

尽管有些地方还有些差距,但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在产品上存在差异,必然要有逐步摸索的地方,可以理解,有待努力。当然,传统汽车企业在生产新能源汽车时,同样要改进生产流程、质量保障方式,做全流程改变。

 

 

最后,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构成和管理上,“新势力”在管理方式上向传统汽车企业靠拢,双方基本类似。

 

双方遇到的挑战基本相同,传统汽车企业做得似乎更好一些。但由于传统做法的路径依赖,在探索新的供应链保证方面尚有值得努力之处。供应链如何构成、如何保障、应当控制哪些关键部位,均有待回答。

 

双方的弱点,同样存在。例如,对芯片供应的依赖;对软件提供方处于弱势地位;对核心零部件踌躇于外购,还是自产。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即便跨国公司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随着“造车新势力”大批量生产加速进入市场、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奋起直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扩大,“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汽车企业进入了一个相互借鉴管理方式,新创造与传统管理方式融汇激荡的阶段。在新技术革命进程中,这是必然趋势。

 

其实,“新势力”起家时,就在不同程度上从传统汽车企业吸收了管理精英,借鉴了管理方式。通过相互借鉴,激荡融汇,汽车产业必将跟随汽车产业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和需要,在继承和改进固有管理方式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管理方式。

 

汽车产业新的管理方式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处于探索、形成过程之中,值得汽车产业及相关各界予以专门关注与深入研究。这种探索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大量不确定性,存在极大的难度乃至风险,能够及时发现风险、正视挑战、重视管理方式系统变革的厂家,将成为汽车产业步入新时代的赢家。(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