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究竟是什么?德国人克劳塞维茨在自己的《战争论》中给出了经典答案。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被公认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战争,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其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并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潜入战争的最深层,细致地考察与战争相关的领域,写成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战争论》,并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鼻祖”。
尽管作者英年早逝,生前没有对全书进行统筹整理,除第一章外,全书读来更像类似《论语》似的“名人名言”,不仅如此,其同时期的军事家认为该书有浓重的哲学意味,作为军人属于“不务正业”,而哲学家则诟病其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但正是哲学和战争的结合让该书独树一帜,并没有沦为一本军事操典,而成为一本探讨战争本质的军事哲学经典,真正将战争上升为一门艺术,直接影响了其后200年的军事家。在法国色当要塞的壁垒下,在一战泥泞的步兵战壕中,在骄阳似火的北非沙漠中,在瓜达尔卡纳尔潮湿的洞穴里,在波斯湾的宽阔航空母舰甲板上,几乎在每一次历史转折的战役中我们都能看到克劳塞维茨的影子,该书也顺利成章地被奉为近现代军事《圣经》,同时也为国人所推崇,成为毛泽东长征后到达陕北所阅读的第一本国外军事著作,并将《战争论》与《孙子兵法》并称为东西方的“兵学双璧”。
首先,孙武提出了战争的进行必须有其“合理性”,而克劳塞维茨认为暴力本身并不存在道德优越感,战争只是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其次,两个人的胜负观也存在差异——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的成功是衡量胜利的标准,而与之对应,孙武认为战争在于“谋全胜”(包括政治目标实现、版图扩大、赢得民心);最后,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中的规律性认识而孙武注重战争中各种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全局变化。
《战争论》和《孙子兵法》分别脱胎与东西方的军事文化,不可能脱离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上述的差异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的一种体现。
第一,两者都是时代思想的受益者。不管克劳塞维茨本人承认与否,其《战争论》中确实受到了康德的批判思想的影响,虽然没有支配其整个战争哲学体系,但对包括“绝对战争”在内的许多核心观念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激浊扬清,各成一家,《孙子兵法》难免受到影响,其中不难发现道家、儒家、法家等主流思想,甚至可以发现阴阳家、墨家的痕迹。
第二,《战争论》和《孙子兵法》都是对本国传统的继承。近代欧洲之前战争起因大多属于对贸易路线控制的争夺、宗教见解不同等,很少涉及领土的争夺。而中国自古“农战合一”,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战争的目的多数是为了领土的争夺,以获得更多的农耕土地,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总之,与《孙子兵法》做了粗浅的比较之后,我们很难评价两者孰优孰劣,但通过对《战争论》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位饱学之士,克劳塞维茨往往在探讨军事问题时,对其他专业领域也常有独到见解,其许多结论不仅对军事战略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普通读者也极富启迪作用,具有超越军事专业的价值,无论作为战争指南或战争哲学都能触类旁通,影响着其他领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