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南北两极 上演资源争夺战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4-12-22 14:53:12

  其中,北冰洋的情况相对复杂,在北极圈(北纬66°33)内拥有领土和领海的8个国家——美国、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都宣称拥有北极资源开采权。更奇怪的是,和北极八杆子打不着的瑞士、西班牙也发表了类似的宣言。2001年,俄罗斯更是提出了囊括半个北冰洋的所有权要求。加拿大外长彼得·麦凯嘲笑俄国人的北冰洋探险活动是“插旗秀”,无须认真对待。钛合金国旗由水下机器人插入4000米深的北极点海底,技术含量倒是蛮高的,但耗资1亿卢布的“作秀”只会让俄国人成为众矢之的。

  

  谁来约束“夺宝奇兵”?

  北极的探险活动之所以呈八仙过海之态,主要原因是,关于北极的地位、资源、环境,没有一部类似于南极条约的法律文件来约束,惟一的依据就是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遗憾的是,该公约内容惟有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让人印象深刻,针对北极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开发均没有任何限制。个中原因也不难猜,谈判开始于1967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没有大规模开发的可能性。但法律的高明应该体现在它的前瞻性,该部法律经过艰苦的多边谈判后,发达国家又提出修正条款。最后能被广泛接受的,难免是个折衷产物。

  然而,参加谈判全程的美国最后却没有批准该条约,美国国会宣称该法不符合国家利益。政府唱红脸,积极斡旋,促成国际协议;国会唱白脸,将协议束之高阁。这种双簧已经上演多次,一战之后的国联就是美国倡议的结果,但美国自己没参加。关键原因就是该条约束缚了美国依托阿拉斯加向北极地区提出所有权要求。

  某些缔约国阳奉阴违,美国视若无物,海洋法公约的尴尬可见一斑。不得不承认,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没有美国的有效参与,国际条约推行会受到重大阻碍,甚至不了了之,比如《京都议定书》。

  北极的油气资源储量预计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25%,金、锡、银、镍、钼等珍稀矿藏蕴藏也非常丰富。联合国面对各国一浪高过一浪的开采要求,采取的是“大撒把”政策,离岸200海里以外区域资源属于全人类,任何国家只要事先向联合国报批,就可以勘探。联合国也许指望北极严酷的自然条件会打消各国开发积极性,但时移世易,现在的联合国无法劝阻扛着风镐、摩拳擦掌的北方大国,幻想依靠各国互相牵制否决一切开采行动注定失败。新世纪以来,联合国让很多国家失望,不无缘由,伊拉克战争就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大家都明白,只要有实力,先斩不奏也无妨。

  一旦冰川退缩到更适合的位置,可以想见,北极将变成一个大工地,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将星罗棋布(海底金属矿藏开采以目前的技术还有困难)。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需要政治家拿出极大勇气和智慧才能达成妥协,谋求连任的领导人能否顶住反对势力和“卖国”帽子值得怀疑。事实上,持悲观看法的观察家占多数。

  

  南极“圈地”愈演愈烈

  和纷乱的北极相比,南极的日子似乎好过些。1959年签订的《南极条约》冻结了所有主权要求,1991年,南极条约缔约国在马德里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冻结矿产资源开采50年。

  有人认为,1959年冻结的领土要求,要么面临修订条约,要么解冻天下大乱,但这是误解。

  首先,所谓的50年期限指的是矿产资源开发,而关于领土要求的冻结则没有期限。只要缔约国没有退出条约,则约束一直有效。

  其次,南极条约的12个最早签署国,为创始国,后来参加的缔约国,有表决权的称协商国,美国则是该条约的保护国,即所有缔约国的议会批准文本都交给美国保存。可见美国对待南极和北极的态度大相径庭,原因很简单:虽然南极大陆的沿海地区冰雪消融的情况大大加速,但内陆地区的自然条件变化相当缓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具备开发的技术条件。

  提出南极主权的有7个国家,其中新、澳、法、挪互相承认彼此要求。而叫嚷最凶的,是智利、阿根廷、英国的要求区域存在重叠。英、阿两国经常搞些主权标志物你建我拆的“破袭战”。当然,殖民意识高度发达的英国表现最为荒唐,派船到罗斯海转了一圈,就宣布拥有整个罗斯冰架(面积100万平方公里)的所有权。更荒谬的是发明了“扇面论”,提出按经度线瓜分南极大陆。

  在这里,《南极条约》暴露了它的局限性。条约虽然禁止提出新的主权要求,但对原有的主权宣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为将来的主权与资源纠纷留下隐患。此外,条约并没有就诸如极地大陆架、海域划分等权利予以界定。根据《南极条约》,南纬60°以南的海域(俗称南大洋)属于南极条约体系的管辖范围,而南极条约组织是排斥联合国介入的。现在英国一方面表示“完全”支持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另一方面又声称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伸张自己的权利,实际上是在利用《南极条约》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间的矛盾来牟取利益。

  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有提出南极领土要求,但都宣称,不承认一切没有自己参与的南极领土划分。中国1983年在乔治王岛建立长城站,加入南极条约。1989年建立南极圈内的永久考察站——中山站,才凭借此举成为有表决权的协商国。2008年登上冰盖最厚的冰穹-A,建立最高的南极内陆考察站。尽管以科学考察的名义,但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随着国势上升,正式加入了南极争夺战。

  不论是科考、巡逻,还是更赤裸裸的所有权要求,深层次的动机都是基于国家利益,对资源和战略空间的争夺。和平利用南极是现阶段的国际共识,所以这种争夺还不会演化成战争。但现在的纸上谈兵,也许会为将来的实质性争夺占据有利位置。尽管争议被搁置,但各国都是鸭子凫水——上面若无其事而下面“紧划拉”。一旦条件成熟,北极的今天就是南极的明天,条约最终命运就是被废弃。

  今年的南极将继续“平静”,但卫星图片表明,正在解体的东南极拉森-A冰架总有一天会轰然崩塌滑入大海,变成漂浮的巨型冰山,也许拉森的命运也预示着极地的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