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石油换贷款”的中俄大型输油项目,终于在2月17日落下了帷幕。根据谈判内容,中国将提供给俄两大石油公司共250亿美元长期贷款,俄方负责以石油抵押,保证供给20年3亿吨石油,价格随行就市。
回溯来看,中俄关于“石油换贷款”的谈判是在去年10月双方总理会晤达成的《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基础上展开的。而去年谈判框架建立后,双方又进行了3轮谈判。曾经,谈判一度陷于破裂的边缘,特别是第二轮谈判伊始,中方已经同意贷款采用固定利率,而不是原来坚持的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的浮动利率,但俄方仍然希望获得更低的利率区间。从达成的年利率结果看(约6%),又是中方做出让步,促成了谈判成功。
谈判结果并不像过程所展示的那样中方一再让步,委曲求全。事实上,中方主导了谈判主动权。随着金融危机的一步步深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走低,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卢布、澳元、加元等都属于“资源型”货币,它们的汇率严重依赖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尽管俄央行每周都在进行卢布保卫战,但卢布汇率4个月仍然下跌了30%,可谓伤痕累累。俄罗斯石油公司现金严重短缺,如果不尽快融资,2009年油气生产必将大幅下降。资金情况还在日益恶化。
谈判桌前,俄方仍然“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强硬姿态,主动结束前两个阶段的谈判,原因是利率优惠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与最初的框架版本比,中方让出的利息大概每年4~5亿美元。看似挺多,但折合到每年3000万吨的供油合同中,每桶让度2美元左右。在纽约和北海布伦特原油市场上,经常每天都有这样的涨跌差。俄方纠缠于这些细节,是因为对于协议框架已经没有修改余地了。中方没有轻易松口,只是基于谈判技巧问题。
回顾2004年第一次“石油换贷款”协议,中方提供60亿美元贷款,俄方在2004-2010年期间,向中国提供共4840万吨石油。按照这一协议,俄罗斯向中国供油价格固定,约20美元/桶,当时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处于上升区间,2005年已是50美元左右。俄方感觉吃亏大了,屡次要求修改协议,甚至称如果不加钱,2010年后不考虑新的供油合同。俄方在合同履行方面出尔反尔,印度人对此最有切肤之痛。曾因美元贬值和俄方成本计算“错误”,为20亿美元的航母改装合同追加15亿,工期却一拖再拖。
现在风水转了一圈,油价又跌回2404年的水平,考虑到俄国人合同之外“找后账”的习惯,中方提出浮动原油供货价格,着眼于长远的能源安全,价格并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近日,俄媒体对协议内容批评的声音居多。特别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于俄方购买中国的钻井设备。他们相信,为购买中国钻探设备而借进大额贷款,会打击俄罗斯能源机械制造业,将减少大批就业岗位。再者,因金融和证券市场危机而出现的再贷款问题,今年的俄公司外债将超过5300亿美元,而另一方面,石油公司却在政府引导下,更深地陷入债务泥潭。《生意人》报甚至称,中国人设下了一道“美丽的陷阱”,让俄罗斯对中国石油市场陷入更深的依赖。
但必须看到的是,俄方不光要求资金,还提出多种利益“捆绑”的要求,即以石油的合作捆绑核能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以追求能源合作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则希望保障长期能源安全。所以该协议使双方的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符合两国的战略需要。
分析人士指出,这对于中国能源供应多元化及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均具积极意义,有双赢效果,效果如何,尚待长期合作的推进和实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