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12期

1号门前的故事

作者:
时间:
2013-12-22 15:48:59
 杂志记者 安丽敏
 
长春一汽那些以数字命名的居民社区中,不乏像张珠一样的老人,他们相互熟悉,有的甚至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即便是不认识的人也总能七拐八绕地扯上点关系,而他们之间的联系或许可以简单归结为——汽车。
张珠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参与汽车制造,但用他的话说,“我是保卫汽车生产的”,1953年,他从麻袋厂派遣到一汽警察大队,当时他听到的消息是要建“毛泽东汽车厂”,但是很多人来到当时还没有动工的一片荒野时选择了逃跑,而张珠留了下来。
这一决定使他与汽车从此结下了缘分,先是儿子张云山初中毕业就进入一汽,并跟随当时一汽的全国劳模、“刀具大王”张国良学徒,成为其“关门弟子”,更让张珠高兴的是,他最疼爱的孙子在国外读书就业之后又选择了回到一汽,“现在我就等着抱重孙子啦!”张珠每天养鱼、遛鸟、种花,每年还出去一两个月钓鱼,已经85岁高龄的他身体健朗并且也闲不下来。
 
“拼命三郎”
 
尽管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些爷爷和爸爸的经历张亮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他们却有着血脉之中的一个相似点,那就是“拼命”。
张珠曾经的一个“创举”是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消防车。其实,张珠在一汽消防队的时候曾经引进过两辆国外的消防车,但是车非常大,并不实用,而当时一汽的消防形势也十分严峻:为了实现3年建厂的目标,一汽独创用火车头发热实现在冬季施工,但这带来的危险可想而知。张珠回忆说:“有一次发生火灾,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是住的席棚子,地上铺的草垫,烧死了好几个人。”
然而实际情况是,消防车很急需,但是工程设计等流程走下来需要大概两年的时间,敢想敢干的张珠找到领导说,希望自己造消防车,在当年“大跃进”的思维之下张珠的请求得到批准。他找到相关的车间用“比划”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带着6个消防员和车间的人几乎吃住在工厂,回想起当年的工作状态,张珠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都不知道哪儿来的精神头,一天只睡几个小时,连续干了一个月把消防车给造出来了。”
这车尽管没有经过严谨的工程设计也没有检验检测,但它却非常实用,造出第一辆消防车的张珠“火了”,长春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找他拍了“电影”(电视宣传片)。
这可能是张珠与汽车惟一一次真正的交集,而从小跟着爸爸出入一汽各个工厂车间的张云山则完成了向汽车业转变的这一步,更重要的是,他的拼命劲儿与父亲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初中毕业之后,1970年15岁的张云山就进入一汽工作,并且幸运地跟随一汽的“刀具大王”张国良学徒,自此,在本应该贪玩儿的年纪张云山却迷上了搞技术革新。对此,张珠是又爱又恨,虽然看着儿子积极向上他非常欣慰,但却心疼他总是熬夜。“我这儿子故事儿可多了,有一次晚上没回家,第二天天都麻麻亮了还没回来,我一生气就去车间找他,果然他一个人脱了光膀子在那儿画图呢。这样的事情好多回,没少让我操心,有一次在家晚上熬夜不睡,到3点还不睡,我气急了拿笤帚疙瘩追着揍他。”
对此张云山也记忆犹新,他告诉《汽车人》:“当时就觉得能跟着张国良学徒很幸运,而且当时的人都非常珍惜在一汽工作的机会,所以当然好好干了。”对技术有着一股痴迷劲儿的张云山抓住一切的机会学习,甚至在脚趾粉碎性骨折之后还坚持代表吉林省去参加全国刀具表演,在这方面他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还获得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在当年这一荣誉与全国劳模不相上下,而当时的张云山才不过24岁。
尽管自己的兴趣在技术钻研,但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张云山被派往长春轻型车厂担任管理职务,甚至还负责过一段时间财务,为此,张云山又拿出了自己的钻研劲儿买来如同天书一般的财务书籍来学习,张云山的儿子张亮说:“现在我家还有那书呢!”现在张云山已经是一汽天奇精锐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可至今他最怀念的仍然是当年一心钻研技术的时光。
张亮是典型的“80后”,尽管家庭条件和时代背景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张亮也并非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他在高中毕业就出国了,先后在丹麦读本科、马来西亚读MBA,出国的七八年间,只回国两次。张云山虽然对自己非常“苛刻”,对儿子却赞赏有加:“我儿子也挺不容易的,自己一个人在国外适应新的环境,一般孩子都一年回一次,他总共才回来两次。”在马来西亚毕业之后,张亮在当地找到了不错的工作,闲暇时间他还在慈善组织兼职去教中文。张云山去过一次以后也觉得儿子的工作环境不错,但是张珠老人不干了,他经常给张亮打电话说:“快回来吧,爷爷想你了!”
考虑到家庭的原因,张亮选择了回国,“当时就是想回一汽,都根本没考虑别的。”张亮尽管没经历过一汽建厂时的艰辛以及随后的创业阶段,但在汽车行业选的话,一汽永远是他心里的第一。由于所学专业和留学背景,张亮顺利进入了一汽奥迪销售事业部,他的日常工作是“给产品做定价分析”。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张珠一家三代人的身上展现了其强大的作用力,正是因为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们一家走出了一条向上的路线,“我爸爸是小学文化,我是我们一汽的职工大学毕业的,我儿子是MBA毕业,这可不是一代比一代强吗?”张云山半开玩笑地说。
 
一汽情结
 
一家三代人都在一汽工作,在平时聚会时,汽车、一汽、工作的话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主要内容。对此,张亮的体会更为明显,他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都在一汽度过,在他看来,一汽就像是一个小城市一样自成体系,因此当他出去上学之后遇到同学不知道一汽他会感到不可思议,而这样的状况往往以张亮给对方普及一汽历史而结束。
张珠直到现在仍然认为红旗是世界上最好的车,他曾经目睹了一汽的技术人员一点点用手把红旗造出来的过程,他说:“那些人早晚都不休息,尤其当时的一位副厂长王少林,每天晚上下班都会到轿车这边来,睡在工厂里,我到现在最佩服他。”
红旗造出来之后,作为“保卫者”张珠曾多次在晚上跟随红旗去当时的斯大林大街今天的长春人民大街试车,“当时每次大家出去都非常紧张,害怕有敌对分子搞破坏。”而在红旗送往北京检阅时,坐在火车里一路押运的正是张珠。
“后来厂里组织我们老干部去参观过现在的红旗生产线,那太先进了,现在的新红旗也漂亮。”张珠对红旗的感情仍然不减当年。
而从小就梦想进入一汽的张云山更是在一汽的体系内工作了40多年,他的青春、梦想都留在了一汽。
“我们一汽人可以自己说自己不好,但就是容不得别人说一汽不好。”一汽集团一位工作人员曾经这样告诉过《汽车人》,张珠一家人就完全体现出了这样明显的“一汽特征”,张亮说:“我现在对一汽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成为市场上的‘第一汽车’。”
一直从事研发的张云山则希望一汽能够在自主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张亮也马上表示认同,他说:“现在奔腾X80不是卖得挺好吗?我们都挺关注一汽各方面的动向的。”
而已经退休多年的张珠已经把心思更多地放在了孙子的个人大事上,他说:“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我自豪,我骄傲!”
当他带着我们站在一汽“1号门”前一点点回忆当年的故事时,那一幅幅画面就像电影一般展现在面前,“周总理来的时候站在1号门上面跟大家招手,当时大家非常激动,都往前挤,周总理都出不去了。”“你看这是毛主席给一汽题的厂名,毛主席给哪个工厂题过词啊?”“你看这就是我们以前站岗的地方,这下面还有地道呢。”……
在这颇有穿越感的1号门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穿着军装挎着枪的张珠带着小小的张云山走进一汽的各个车间,或许就是这样不经意的耳濡目染,张珠给儿子张云山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现在这颗种子已经发芽壮大。
“你问我和其他不是一汽子弟的人有什么区别,其实在工作中并不明显,但好像就是差在什么地方,我也说不清楚,应该是对这个地方有一份感情在里面吧!”张亮说道,事实上,作为三代一汽人,这60年来的沉淀早已经化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结,或许日常生活中你不曾注意过,但在某些时刻它还是会涌出来影响着你一个个重要的决定。这大概就是一种传承吧。
 
 
记者手记
 
和自己对话
有意思的是,往往是这些看上去痛苦的经历回忆起来的时候是带着笑的,时间地点场景十分清晰,讲述者娓娓道来,听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小电影。
 
这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次采访:没有提纲,没有心里事先想到的各种可能。在采访前一天,这种未知一度让自己焦躁不安。
当第二天坐在一汽张老一家三代人面前的时候,突然感觉轻松了起来,从一个极为简单普通的问题开始,各种有意思的事情就按着时间轴延展开来,而随着他的讲述,仿佛坐上了时光魔毯回到了刚刚建国,一切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洋溢着单纯、理想、奋斗这些美好氛围的时代。
但事实上,那时候的条件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睡席棚子,在东北的冻土期不间断施工,经常吃住在工厂,从各地调来的年轻干部们坐在冰冷的宿舍里彻夜谈笑……
即便是到了70年代,这种创业的心态仍然没有消弭,一汽天奇精锐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山15岁就参加了工作,他经常熬夜画图,甚至脚趾粉碎性骨折仍然坚持工作。
有意思的是,往往是这些看上去痛苦的经历回忆起来的时候是带着笑的,时间地点场景十分清晰,讲述者娓娓道来,听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小电影。
这就像是一场和过去的自己的对话:张云山的父亲在讲他年轻时熬夜甚至挨打的经历时,已近耳顺之年的他仰起头长舒了一口气,个中的五味杂陈或许只有他自己明白却不足为外人道。
其实,大部分人很少回顾过往。在大部分普通人看来,日子就像是广阔而又看似平静的河水,它永远都是滚滚向前,而且他们从来也没有把那些所谓的重大事件跟自己扯上太多关系。
在中国汽车工业60年的历程中,即便是“三代汽车人”这样严格的限定也不缺乏采访的对象,汽车工业早已聚拢起了数目可观的产业大军。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推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或许他们不曾引起过太大的关注,但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汇集起来便成了中国汽车业的大故事。
这次看似没有设定“Topic”的采访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采访,因为这也是一场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对话。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