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温暖而干燥,握起来简洁有力。带着微微的紧张,他的言辞依旧严谨而富有逻辑,这一点毫无变化。
这是张丕杰以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身份出现的正式“演出”。次日,佛山。历时3年筹备的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正式建成投产,首款产品全新高尔夫同时下线。张丕杰陪同一汽集团副总经理秦焕明、大众中国总裁海兹曼等众高层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
无疑,这是一汽-大众的全新起点,同样,它也是张丕杰的全新起点。
接手中国汽车业最风光的合资企业,他的每一个位置都如此醒目。但有所不同的是,他还是原来那个低调、少言寡语的张丕杰,当然,他现在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因为,随着“铁三角”战略布局的全面落地,一汽-大众未来180万辆的宏图大业正在拉开序幕。
“铁三角”落地
长春。成都。佛山。在一汽-大众佛山公司投产后,也意味着其规划良久的“铁三角”布局基本完成。张丕杰,是见证者,也是未来的执行者。
佛山项目的缘起是一汽-大众“2015战略”。
2011年,一汽-大众提前一年实现产销双双突破百万。站在“百万辆”的新起点上,一汽-大众制定了指向4年之后的“2015战略”。在这一战略中,一汽-大众长春、西南、华南三大基地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将构筑180万辆规模的庞大生产体系。
为实现这一宏大战略,一汽-大众加快了全国性战略布局的建设。张丕杰对《汽车人》介绍,目前长春基地已经具备了90万辆产能,位于成都的西南基地也已经于今年初全面建成,具备54万产能。此外,成都发动机工厂、零部件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也已形成一汽-大众在成都的全产业链布局。而位于佛山的华南基地,正是这个全国性战略布局的最新也最重要环节。
目标明确,过程曲折但却迅速。一汽-大众佛山项目于2011年6月启动,同年12月1日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正式成立。2012年12月,佛山分公司一期完成全部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设备安装和产品试生产阶段……
据了解,佛山分公司一期工程占地100.3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5.5万平方米,一期建成计划年产能为30万辆的整车生产厂,二期也正在规划中。由于投资巨大,它一度被质疑,但张丕杰告诉《汽车人》,以他的经验来看,一个好的项目,只要品质做出来,用户和消费者对它很认可,那么这个项目就会实现良性循环,投资就不是大的负担。
在此前提下,张丕杰认为,佛山分公司的投产,标志着一汽-大众的战略布局向纵深推进,也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华南市场的地位。此外,佛山分公司的正式投产也将为一汽-大众的生产体系提供强大的产能支撑,并为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这一战略已经小有成效。张丕杰对《汽车人》介绍称,从华南基地项目启动到现在,一汽-大众在华南的市场份额确实在呈现出明显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佛山分公司的建成对我们未来提升在华南地区的影响力还有更大的帮助。”
体系力支撑从大到强
从2007年西南落子,到2011年扎进华南,短短几年时间,一汽-大众可谓心想事成。身处东北腹地,并无地理优势,用张丕杰的话说,“毕竟生产基地和核心市场有一定的距离”,但为什么这个同样带着央企色彩的合资车企能够在成都、佛山如此之快地布局成功?
在张丕杰看来,这表明一汽-大众全体系的复制能力很强。“否则不会这么快,或者虽然速度上去了质量却上不去。现在一汽-大众的西南和华南基地,不仅速度快,质量控制也做得非常理想。”他对《汽车人》说。
体系力,这无疑是前任安铁成留给张丕杰的一大财富。事实上,自2008年开始,一汽-大众就开始了其独有的百万辆体系能力建设,据此,制定了提升研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采购体系、供应商体系、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等八大体系建设,此后一汽-大众风生水起直至成功登顶,证明了体系力一旦形成,速度则变得势不可挡。
张丕杰介绍,今年1到8月份,一汽-大众总销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辆,其中量产品牌大众突破了70万辆,豪华品牌奥迪则突破了30万辆。
“去年一汽-大众曾经用了10个月达到了100万辆,今年我们只用了8个月,时间更短了。”张丕杰自己也感慨。
回过头去看,在完成“百万辆”目标之后,“2015战略”无疑是一汽-大众自身连续性思考的结果。“2015战略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从做大转向做强,夯实企业的整体体系能力,通过体系能力提升来实现在2015年达到180万辆规模这一战略目标。”
在这一目标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性的举措,比如说八大体系的核心能力提升、全国性的战略布局、推出新产品等等,都有很详细、周密的计划。”张丕杰说。
尽管如此,做强并不容易。从何处下手,如何富有可持续性?从合资企业的角度来看,张丕杰认为,要做的事情首先还是要坚持大众集团在全球的先进标准,然后进行全价值链本土化。
在他的认知里,“全价值链本土化”并非避重就轻,而是方方面面的深入渗透。比如研发,他坚持合资企业也一定要做研发,而且要深入地做研发。
“作为一个合资企业,一汽-大众的研发体系也是德国大众在全球的研发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中国市场跟德国市场有非常大差异,中国消费者跟德国消费者也有大差异,不做本土化的研发也不可能。”他说,“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的气候、道路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以一汽-大众的车型,比如迈腾,不是直接拿德国的车型来加长,而是做真正的本土化开发。”
此外,工艺的集成能力、品质管控能力、核心人才的培养、管理效率的提升……“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体系能力来支撑。”他再次强调,“我所说的从做大到做强就是这个含义,其实做大和做强并不矛盾。”
智者的审慎
种种迹象都在显示一汽-大众作为第一集团军的实力在不断纵深化。根据官方数据显示,1-8月份,一汽-大众销量突破百万,达到1021254辆,同比增长30.9%。不仅如此,这已经是其连续第4个月夺得国内车企月销量冠军。
“从目前趋势来看,一汽-大众有望实现今年的产销目标。”结论已下。
但素以审慎见长的张丕杰,并未因此而掉以轻心。他所有的判断都基于市场反馈之后的交互比较。
一方面,他认为从1到8月份的业绩来看,一汽-大众对年度目标非常有信心,甚至于他认为前3名的差距都不会太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直言一汽-大众要达到150万也并不容易,“因为一汽-大众的产品是一个量产品牌加一个豪华品牌,这两个品牌加在一起争取150万辆,比起其他企业来说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
“从前8个月的情况来看,我们在后几个月在终端量上有一点的优势,从5月份开始我们的终端销量连续4个月排在第一位,”话锋一转,典型的张氏思维,“但是这个优势不明显,也不说明什么问题。”
张丕杰认为,一汽-大众未来在市场销售领域必须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做品牌,“我们不仅卖产品,更要做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根基,这一点一定要下大力气做好”;二是做服务,让一汽-大众的客户享受到最满意的服务,这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技术来支撑。
当然,即便是如一汽-大众,也依旧要受制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大势之下,谁能独善其身?
对此,做自主品牌久经沙场的张丕杰保持乐观。“只要市场经济一定会有过剩的东西,一定会有产能的过剩。”他对《汽车人》说,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汽车市场刚性需求始终存在,但是刚性需求也在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在此前提下,好的产品是不会过剩的。
“一汽-大众要实现自身更高速度的增长,只能是把产品做好,以质取胜,让客户更满意。”他说。
张丕杰把一汽-大众未来的增量放在成都和佛山两大区域。“这两个城市及其辐射的区域都是消费能力比较强的地区,我想增量在这两个区域会表现得大一些。”他表示。而随着全新产品的密集推出,一汽-大众产品线阵容将更加强大,不仅如此,他透露,一汽-大众下一步在产品推出上会动作更快一点。
“一汽-大众的增量,就是来使对市场的把握,我们能够跟随市场的变化,甚至超越这种变化,用好的产品实现销量的突破。”他总结道。
毫无疑问,这是张丕杰与一汽-大众的全新起点。新目标,新舵手,这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开局,令人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