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7期

车联网来了,隐私怎么办?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0:25

‍‍‍

大数据时代来了,席卷了电脑、包围了手机之后,连汽车也被列为下一个重点攻克的对象。谷歌、苹果,人人都想从中捞一杯羹。连马云也借道高德导航,把手伸到车联网领域。

不仅仅大企业在其中兴风作浪,消费者很多时候也“自愿”参与到其中的,就像自愿把照片传到微博或者微信,自愿在论坛上发表看法一样,用户们自愿地使用GPS导航软件,或者各种用到GPS定位的软件,比如大众点评、爱帮附近或者嘀嘀打车之类的。

说白了,每个人都是大数据时代的一员,都是这个巨大数据库的提供者。

然而,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承认,很多消费者对于自己“自愿”提供的那些数据到底怎样被利用,并不清楚。

这些数据到底被谁得到了?又是怎么使用的?对用户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如同强光下的阴影一样,从汽车互联网略具雏形开始,就如影随形。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国外已经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荷兰一家导航设备制造公司把用户数据卖给了荷兰政府,后者又转交给警方,警方则利用这些信息在最能带来收入的地方———也就是该导航软件用户最喜欢超速的地方———设置了限速“陷阱”。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后来为此道歉,声称公司以为政府要这些数据是为了改善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拥堵,没有想到会是这样。

毫无疑问,消费者对于这样的行为极为反感。这在电脑时代已经表露无遗了。很多人不希望企业储存他们的个人信息,反对企业跟踪他们的网络浏览记录。当年QQ与360大战,就是用隐私这个话题挑起的。360宣称QQ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腾讯则联合百度、傲游、可牛等公司发布反对360的“联合声明”。双方打得乌烟瘴气,最后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干预下才勉强和平。

后来互联网企业对这一问题都小心谨慎地发布声明,发誓不会把用户数据出售给其他企业,也不会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等等。

但国外学界对商界这一说法并不认同。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家阿文德•纳拉雅南曾经放言,只需要33比特的信息,就能锁定具体的个人。

这个说法有点惊悚,不过想想凭借消费者在搜索引擎、购物网站、智能手机、汽车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确实很容易锁定个人,越是活跃用户,越容易被锁定。

互联网哲学家耶夫根尼•莫洛佐夫认为,随着算法公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金融和预防犯罪,应由独立、有资质的人员来掌握和分析它们,以免造成权力的滥用。

这让人想起一个经典电影《少数派报告》。电影里设置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未来是可以预知的,这样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已受到了惩罚,在这个精准定位和锁定的世界里,嫌疑人想要逃脱也非常困难。这个故事的戏肉在于,连这套系统的负责人,后来都被锁定为即将犯罪的罪犯,不能不说是讽刺。

或许这样的未来还离我们有很大距离,但看上去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接近它。这样的世界真的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吗?

无论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享受过大数据时代的便利,人类已经不可能回头。

最悲哀的或许就是,其实并没有选择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