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德国、日本, 还是那些初出茅庐的新兴制造业国家,上百年来汽车从设计到制造乃至营销的模式基本如出一辙。技术标准、营销手段都随着时技术进步而变迁,但汽车的核心功用却始终没有离开最初的原点。那就是:无论怎样包装,汽车都是而且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承载着物流运输的作用。
但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个庞大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出现剧烈变革。包括苹果在内的科技公司,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汽车和汽车生活方式,新方式带来的改变,很有可能就像几年前iPhone带来的变化一样。
所有变化的因子都来自于,汽车行业甚至是更广泛的产业经济已经从工业技术时代走到了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时代。在不久前结束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iOS in the Car”计划。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集导航、电话、音乐、iMessage、智能语音控制于一体的苹果iOS操作系统,捆绑安装在车载电脑上。汽车企业对这套系统如此趋之若鹜,以至于包括本田、日产奔驰、雪佛兰、现代在内地12家汽车企业签署了与苹果合作开发iOS系统的协议。
根据苹果对iOS in the Car的描述,iOS将完全改写汽车的核心功用:汽车不仅可以把我们带到想去的地方,更是一个开放的、富于强大社交功能的生活平台。
正如电子商务开启了线上购物时代,改变了人类的消费内容和方式;iPhone实现了网络随身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如今的移动互联包围下的汽车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可以创造和享受生活乐趣的新汽车生活平台。IT世界里比特单元纷纷深入,延续百年的人类汽车生活方式或将展现新的表象和内涵。
IT搅局
虽然车载iOS系统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可以看出,如果汽车行业内部不变革,外部突破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强。如果说车联网、移动互联代表了未来汽车变革的一个方面,那么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是推动汽车业改头换面的另一个方面。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横亘在电动汽车前的发展坚冰,竟然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突围。由美国Tesla特斯拉公司生产的Model S 电动车,已成为美国市场的销量冠军。一季度,ModelS电动车销量超预期达到4900辆,该公司股价也在过去两个月里从40美元飙升到100美元之上。
特斯拉之所以受青睐,不仅在销量超出此前被普遍期看好的日产Leaf或雪佛兰Volt,更在于一扫之前电动车推广不力的阴霾,恢复了行业发展新能源车的信心。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特斯拉都不能算是一家汽车公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看似相互矛盾的悖论。
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三大”不同,特斯拉的总部并不在底特律,而是坐落于谷歌、甲骨文、微软等高科技公司云集的加州硅谷,它自己也更乐于被视为一家科技公司;虽然特斯拉电动车取得突围,但它并不是第一家电动车生产商,公司成立至今不过10年;论技术,特斯拉并不掌握全部核心科技,可它就胜在模式创新,用娴熟的技巧整合多方优势资源……
特斯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强项并不在于制造层面,而是在于对电池的管理控制上,因为电池管理系统才成为应用的技术关键所在。实际上,特斯拉电动车上所搭载的上万根电池,全部来自于松下电器的锂电池组,也就是说,之前各车企都纠结于电池性能,而特斯拉改进的是电池管理系统,这就跟苹果并不是职能手机的始创者,但却是它最大化地普及了智能手机一样。
特斯拉甚至已经引起了大洋彼岸中国车业的好奇。就在去年年底,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率团参观和考察了特斯拉。徐和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告诉记者:“此前考察过太多的新能源车企,但当我们看到特斯拉的产品,看到它的性能和指标时,都很震撼,这是新兴的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业的一次革命。”
对于传承已经超过百年汽车工业来说,或许正需要这样行来自行业外的搅局者和新思维才能焕发出汽车业的生命力。
暴涨的股价无疑刺激了特斯拉的胃口,特斯拉已经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其中包括在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高档车行情持续高涨的情况下,特斯拉抢占市场先机的企图非常明显。
与特斯拉相比,国内的电动车企业不可谓不积极,起步也晚不了多少。为什么特斯拉能够脱颖而出?
答案似乎并不复杂,除了特斯拉更善于用局外人的思维对既有技术进行整合创新外,关键在于特斯拉从一开始,就找准了电动车用户定位。
特斯拉将产品定位在豪华车市场以及高净值人群。这部分人对汽车的价格不敏感,而由于成本居高不下,电动车无法做到太低,特斯拉的高端定位恰好解决了当前电动车普遍面临的成本难题。
反观国内电动车企业,所推出的电动车大多A级或A0级小车,无论档次还是定位,都和高档搭不上边。而高昂的成本叠加在定位并不算高端的车型上市,也就形成了目标客户的脱节——没有哪个A级车消费者能够因为是电动车而承受额外的高成本。
精准的定位加上高超的整合管理,让特斯拉最终脱颖而出。虽然没有人能确定,它的成功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具有普世价值,但可以确信的是,对于延续已超过127年、疲态渐显的汽车业来说,需要更多这样的搅局者。
拥抱互联
相比电动车,移动互联技术或许将在更短时间内和更大幅度上改变汽车的内涵。“开放平台,共享,开发者,源代码”,这些计算机词汇以及背后的互联网思维已经不断的从汽车行业的发布会里蹦出来。汽车行业高管已经看到,互联网改变了手机,也一样会改变汽车。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福特汽车继在美国CES、巴塞罗那通讯展之后,再次在IT通讯行业的展会上传播自己针对开发者开放平台Applink2.0,以及宣布在GENIVI Alliance开放源代码,共享开发资源。
据了解,AppLink是一套与福特车载娱乐平台SYNC相连、从而用声音操作手机应用的系统,比如在驾驶过程中为驾驶者读出所订阅的新闻App内容。
和特斯拉彻底颠覆不同,福特汽车在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用户App的生态系统。这对一家老牌的传统汽车公司实属不易,福特的做法是,做自己擅长的,而把计算机科技,互联网技术交给擅长的人去做,这也是开放平台的意义。
福特汽车欧洲、亚太及非洲区连接服务总监潘浦力(Edward Pleet)认为,车载系统能提供的信息是海量的,它可让车主在安全驾驶的前提下,充分享受获得信息的便捷。
与以往相比,这会是一种全新的驾驶体验。如果说过去汽车还只是满足人们解决完成从A点到B点移动到需要,那么随着移动互联的可能性被逐渐打开,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作为一种工具,人们将更加关心的是如何到达B点,以及到达B点以后要做什么,这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应用场景。
人们对汽车互联的需求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比如路径导航、交通状况,以及紧急救援服务。人们现在需要知道,如何从A点到B点时最简便、最顺畅、不拥堵,到达B点以后哪里可以停车,最近的一家咖啡馆在哪里,甚至最近一家银行在哪里等等,这些才是人们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汽车不仅可以把我们带到想去的地方,更是一个开放的、富于强大社交功能的生活平台。汽车已经从一个交通工具,到一段时间和空间,汽车将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海量信息的连接。此外,更智能个性化的汽车系统,必将与手机密不可分,或者说,必将与手机记录下来的用户数据密不可分。
实际上,不只是苹果,包括Google、诺基亚、HTC、黑莓等也纷纷宣布进入汽车互联领域。局势已经非常明显,对汽车业来说,现在不是选择改变或不改变的时候了,而是如何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时代,虽然人们的关注焦点仍然还是“要买一部好车”。但在对于“好车”的选择标准上,不再只是针对用途、设计、品质等,更有对于汽车生活平台的期望。从研发、制造和营销,带动汽车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创新营销
虽然受制于技术和基础配套设施等未全面到位的局限,下一代汽车互联还未真正成网。但随着“80后”人群上升为汽车消费的主流群体,以及随着中产阶层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的分化,精英文化主宰市场的局面已经被彻底颠覆。汽车业的营销变革已经快人一步,当各种表达情感或个性的诉求集合于汽车一体时,娱乐营销范畴下的微电影营销、微博营销等“微营销”开始多维发力。
牵手影视剧作、赞助音乐达人秀、主题制作微电影、利用微博及微信进行网际间互动……由于竞争趋于同质化,多家车企纷纷跳出跳出以往销售的瓶颈,开始寻找新的营销传播方式。与传统的“硬广”相比,微营销开始受到车企更多青睐。
其中,一汽-大众奥迪完全走在了前列,作为当下两部热映影片的首席赞助商,它抓准了电影植入营销的眼球。由一汽-大众奥迪赞助的两部电影《中国合伙人》与《富春山居图》接连上映,且都赢得了相当影响力;由长安福特斥资赞助的《中国梦之声》,收视率不俗。而包括上海通用、东风日产等在内,就某一款新车型专门制作微电影的模式也已经被证明为小投入、大产出的营销创举。
毫无疑问,在一个全民娱乐时代,一种全新的娱乐营销将大行其道。
汽车营销缘何进入娱乐时代?在业内观察人士看来,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从2000中国进入汽车社会至今,市场消费主体已经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车企的目标市场正逐渐偏向年轻时尚的消费群体,他们与之前的父辈相比有很大不同,以“80后”甚至“90后”为代表的年轻受众更加娱乐、奔放与自由,无论是微电影还是音乐达人秀,在他们眼中都拥有前卫、时尚的潮流气质。也因此,这些新的营销方式与年轻的消费群体有了新的契合点。汽车企业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利用娱乐化的方式建立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对话,从感性层面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娱乐营销相对而言目标定位更加精准、投入也更加有效。特别是随着竞争更加白热化,车企营销投入变得更为谨慎,更注重投入产出比。相对而言,微电影、赞助音乐影视剧等方式投入相对更低,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圈的转发和分享,更可以达到几何级别的千万级人次的广泛传播。
比亚迪汽车副总裁侯雁认为,“80后”和“90后”是和网络同步成长起来的,所以汽车应该在网络营销上多花精力和时间;吉利汽车销售公司副总陈洪生说,吉利已经切实感受到互联网让用户对品牌的认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介绍,吉利从2011年4月在淘宝开设网店,当年的人流量就达到300万,到2013年,吉利已经让全区域的经销商都参与网络营销。凯迪拉克品牌内部人士表示,凯迪拉克微电影《66号公路》累计点击量超过2亿次。“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效果远远大于我们的预期”。
毫无疑问,新生代的出现同时催生了新媒体的发展,微博营销、电影植入等种种新营销手段都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也更加成为贴合“80后”与“90后”消费人群的新方式,随着移动互联技术更加普及,人际间的交往更加简单频繁,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兴传播平台将各具特色地发挥作用。可以将营销传播方式的变革视为汽车业整体变革的前奏,汽车企业在营销手段方面必须去突破创新。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