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联储如何“逐步”退出QE。伯南克无疑在权衡,以恰当的速度和方式退出。在他离任之后,其继任者也不需要暗地里咒骂前任的笨手笨脚。
从年初开始,美联储就透过《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逐步放出风来,说要“逐步”退出QE。可是,对于美联储来说,QE(量化宽松)即便不像毒瘾,也像烟瘾。染上容易,戒除难。
5月4日,美国非农业就业人口增加16.5万人,而领失业金的人数降至32.3万人,比此前一周减少4000人,失业率降至7.5%。这是5年前金融危机以来最漂亮的数字,如果把该数字挪到去年此时,奥巴马的连任本可以更轻松一些。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9年年初次启动QE的时候,就明言确定就业数据作为QE的先决条件。他暗示失业率降至6.5%的同时,个人消费通胀率要达到2%,就掀动“QE退出键”。现在后者已经达1.5%,距离“门槛”也仅一步之遥。
考虑到美国经济的庞大规模,经过长时间的预热,如果想2013财年完全退出,至少现在就应该着手启动退出步骤。但现在,市场已经热烈地响应——美元走强、大宗商品期货价格退潮、黄金ETF期货下泻。但除了通过舆论管道放话以外,美联储并无实际动作。
除了数字还差一点以外,伯南克在等什么?
美国经济仍在依赖大规模资产购买提供的流动性。定量宽松措施已不再是当初危险而新颍的试验,而是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的一部分。市场不仅是乐于享受这一政策,而且已经沉迷其中。
美联储这4年帮助为预算赤字融资,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同时把巨大的利益转移到了国债上面。此举私下里受到政府欢迎。现在,如果退出资产购买,美联储就会承担国债和准备金方面的损失。即使这一关能够过得去,也还是面临非常艰难的政治环境。虽然理论上美联储独立制定政策,但来自白宫和财政部要求继续提供廉价资金的压力,将使美联储难以应对。届时,伯南克应该已经离开了现任职位。
1994年,美国GDP增速和通胀水平显著上涨,美联储在时任主席格林斯潘主持下,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退出对经济的刺激。联邦基准利率上涨3%,导致了一场金融系统的剧烈震荡,中长期债券的利率飙升,加剧了美国政府融资的困难。
因此,伯南克屡次在演讲中透露,他倾向于“渐进主义”。即先与市场做好沟通,放出风来,让大家做好准备,然后分阶段退出。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美联储前经济学家费洛里认为,美联储需要采取三步策略来退出QE:第一步改变降低当前每月850亿美元的购买规模,削减至每个月500亿-600亿美元,第二步再削减至300亿美元,然后再停止购债。并且,在实施每一步的过渡阶段,分别停留“一段时间”。这似乎类似于潜水上浮的分段减压过程。
而退出过程如果过于拖泥带水,也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和短期债券利率上升幅度过大。一个确定的前景,无疑诱使投资者毫无风险地“做市”。一旦这股力量形成,泥石流一样裹挟沿途一切的时候,就很难避免引发短期债券市场的动荡。2004年的金融动荡原因,似乎与1994年正相反。一些杠杆比率过高的投资品,催生了过多的金融风险。简言之,由于退出动作不利索,市场反应过热。
在这一点上,本来2004年就可能会提前面临金融风暴,美国幸运地躲过了第一次,但第二次泡沫破裂的时候,它不再走运。
伯南克无疑在权衡,如何以恰当的速度和方式退出。在他离任之后,其继任者也不需要暗地里咒骂前任的笨手笨脚。一旦方向是确定的了,何时、何种力度实施就成为仅有的悬念,美联储既希望市场有所准备,又不希望被过度解读。
市场分析家们也是这样预测的。调查显示,有55%的受访者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开始收紧购债规模,另外45%的人预计美联储将等到明年或是更晚才有所动作。没有人认为美联储下一步将会扩大购债规模。
据信,美联储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一些官员坚持要看到“确凿”的复苏前景,才能制定退出计划,比如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费舍尔。而另一些支持“尽快”退出的美联储官员们已经做出暗示,认为经济前景更为乐观,同时愿意考虑开始退出购债计划。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约翰·威廉姆斯上月表示,他预计今年夏季将开始退出购债。不过,他也在重申希望看到经济“持续改善迹象”。
伯南克本人似乎也未拿定主意,因此预测美联储何时退出并无太大意义。可以确认的是,伯南克以及美联储其他主要官员都认为,眼下的经济好转数字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在此之前,不宜做出鲁莽决定。也就是说,QE的退出不会是近一两个月的事。很可能直到伯南克下台,还没有完全退出。
如果说伯南克这几年留下什么遗产,那就是在经济疲弱的时候,果断开启印钞机。至于退出计划,伯南克似乎想留给继任者去伤脑筋,就像格林斯潘留给他一地鸡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