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9期

众筹真的能造车?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5-09-07 13:07:25

□本刊记者 黄耀鹏

倒退几年,谁也无法想像,就连汽车制造这种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能“遍地英雄下夕烟”。

特斯拉已经证明,硅谷能够造车,前提是得到传统汽车产业的扶持。在互联网企业看来,特斯拉也已经属于传统生产方式。纯血的互联网汽车尚未真正诞生,但不妨碍各路资本跃跃欲试。

当众筹遇见汽车制造

上汽和阿里巴巴合作,乐视和北汽联盟,腾讯找了和谐汽车和富士康联手造车。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仍有传统汽车企业参与,不管理念有多么飘忽,至少大家不大怀疑它们能拿出一款能上路的车。

凯翼汽车不是最早推出众包和众筹概念的企业,却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一方面走传统的宣传口径,另一方面凯翼的制造能力无虞。虽然它顶着“众包生产”、“众筹销售”的名头,但背靠奇瑞,质疑其商业模式者有之,但无人质疑凯翼能否造得出车来,这些都表明,评论界对传统汽车企业的制造能力是放心的,毕竟是经过长期的市场检验被证实了的能力。能不能赚钱生存下去,是另一回事。

接下来的戏码就有点突破天际。7月底在三里屯发布的“游侠X”项目,24小时内,就在网上被扒得底儿掉。有人认为其项目仅存在于PPT之上。几十个个人忙活480天就能造出底盘、数周就能造出变速箱,不管是否专业人士,接受起来着实困难点。

游侠项目目前拉到1800万人民币投资,如果真能做到黄总说的程度,联想到亿万富翁马斯克将房子都抵押出去才渡过难关,在特斯拉项目上砸了数十亿美元。如果前者不是骗子,那么就是智商和运作能力远超后者。

众筹就怕这样的不靠谱行为,忽悠的结果很可能会毁了众筹概念。众筹内涵并无新鲜之处。以前宗族修缮祠堂,就依靠族内家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并非单纯捐献,众筹和捐款最大区别就是前者能获取收益,而后者则单纯献爱心了。近年来,国外对众筹概念呈递减趋势,因为众筹能做的事毕竟有限。维基百科算是卓有成效的任务分配、信息共享的成功例子。用于重工制造,特别是造车,还是国人敢想,老外也只能瞠乎其后了。

去年号称国内首家众筹平台“ZM汽车众筹网”上线,面临法律上的空白,尽管众筹在当前法律体系中找不到对应条款(根据法无禁止则可的原则),但并不表明它没有法律风险,可能会落入刑法中的“非法集资罪”的口袋里。因此,必须考虑向特定人群发放“股权”,最好是私募方式,可这样又失去了众筹的魅力。

“ZM汽车网”可能高估了法律风险,忽视了技术风险。其高管认为,制造汽车最重要的三个问题:资金、市场和生产许可,而众筹能解决前两个。他们没有提到生产落地的问题。和一纸许可相比,造车(指的是量产,而不是买个样车乔装改扮)本身很简单?

众筹造车的硬伤

众筹投资者和风投一样没什么耐心。两年的时间对于两者来说都已经达到忍耐限度,但对于造车来说还远远不够。长城花了3年时间,投入了数十亿元打造中型新能源SUV通用底盘,更遑论车身、BMP(电池控制)和漫长的测试。巧合的是,特斯拉研发Model S底盘也花了3年。体系更成熟、研发实力更强的一线车企(比如戴姆勒)可能花的时间会短一些,但也无法做到游侠X声称的神速。

众筹造车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法律规定、资本风控一类的“软障碍”,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解决的。妨碍众筹成为造车方式(哪怕不是主流的)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的回报预期与汽车研发生产的固有周期严重不匹配。这就是为什么众筹这种资本形态,只存在于以服务和信息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声称众筹能激发研发团队、供应商的潜力,缩短周期的,如果不是有意误导,就是无知得惊人。众筹可能会降低研发成本,但不是因为众筹的能量,而是大企业内部职能重叠、机构臃肿导致的大企业病。但在项目管理上,无论客户众筹,还是资本众筹,都无法有效地牵引项目。七嘴八舌,谁说了算呢?谁来保证每一个分支项目的实施和周期呢?在人人能造车的时代来临之前,我们是相信浸淫行业数十年的专业公司,还是相信“高手在民间”呢?

在技术成熟、配件标准化、模块化程度高、制造环节简单的“轻制造行业”(比如手机制造),抛去营销和客户定制的意义,显然是可以实现众筹制造的。但奇怪的是,现在手机行业并无成功的众筹公司,这说明众筹在制造业公司运营效率上存在问题。

到了重工业的汽车制造,众筹形态对长周期和资本密集就完全无力了,所谓众筹造车,基本上是在玩概念,期待能拉风投进来。

在电动车(或者别的新能源车)标准成熟、模块化程度达到现在手机制造的层级之前,众筹基本和造车无缘。非要强努的话,不但侮辱了资本,还侮辱了资本的智商。

(作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