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乐视原来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首款“超高端D级互联网无人电动汽车”概念版,终于“众星托月”地亮相了。虽然乐视创始人兼CEO贾跃亭用钥匙遥控,让这款概念车自己开上台(让我们想起两年前比亚迪王总也秀过类似动作),但这款车仍然只能看,不能摸。
贾跃亭并不讳言从概念车到量产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已经将注意力重心转移到乐视的SEE(Super、Electric、Eco-system)项目上来,其中的核心就是这款车。
在现场,贾语出惊人地称,“乐视造车有可能拖垮整个乐视生态。”当然,他指的是,如果项目融资不顺利的情况下。因为汽车产业是“非常重视资本的行业”(贾语),“恰恰是乐视这种无畏的精神,能够让我们突破传统产业的思维禁锢,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模式。”
资本谜团
贾明示汽车项目的风险,只能算正话反说,因为他对该项目的推进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如何,他也必须这样表示)。自己没信心,怎么可能融到资呢?
贾在发布产品的时候,频繁提及友商(苹果、特斯拉等),但乐视和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苹果或者谷歌并没有公开把乐视当做对手)最大的区别,是乐视没有“现金牛”,这可能是致命的缺陷。
苹果能够容忍某款产品失败,谷歌可以瞎折腾各种X项目,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可以自掏腰包推进自己的太空梦、无人货运等未来项目。而特斯拉的回旋余地就小得多(尽管它的创始人也颇能折腾)。同样,乐视也不能在“超级汽车”这个项目上有闪失。为什么呢?现金。
谷歌、苹果和亚马逊都拥有每天能带来巨量现金收入的产品,使它们不用大量融资就能轻松推进新项目。而乐视正相反,它所有项目和产品都不赚钱,都需要吊着血袋过日子。乐视的PE已经到了300多倍,整个乐视负债率在数百亿元之巨。但贾安之若素,还琢磨
出前无古人的金融创新。
在IPO(只有6.8亿)和定增(每次百亿级别)都不敷使用的时候,贾减持了上百亿元手里的乐视股份,并以无息贷款的方式借给母公司。
尽管贾将此举的宣传点集中在“免息”上,但仍透露出几个令人不安的迹象:贾不希望大股东减持导致股价剧烈下跌,而且,股权变成债权后,债比股优先。换句话说,一旦乐视完了,贾的债权能得到优先偿付。这说明,贾对乐视股价长期走势不看好。虽然投资者冒着巨大的风险对PE高达300的股票看多,但高管高位套现,毕竟吃相不大好,所以贾想出“无息贷款”的噱头。
联想到汉能薄膜被港监会停牌后,李河君资产经历的剧烈缩水,就知道股转债的好处了。
二级市场能看到贾在资本上腾挪闪展的动作,以揭露“蓝田股份”闻名的刘姝威也质疑了贾3天内套现35亿的行为。刘认为,如果上市公司经济状况良好,其实际控制人不会减持股票,每年的股票分红足以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现金。如果出现高管连续大幅度减持股票套现,只能判断:公司的持续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刘呼吁高管减持必须提前一个月公示,以平衡投资者和高管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但刘随后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贾已经对多次质押、解押公司股票,担保公司财务,并以几十亿的负债撬动当时最高上千亿的市值,可谓长袖善舞。贾运作资本能力远超他运作产品的能力。
投乐视就是投贾老板
贾减持有平衡风险之意。但了解贾跃亭的人都知道,他对冒险有一种强烈嗜好,就像麻将桌上喜欢拼命做大牌的人——赢就赢大的。
贾拿着在山西县城赚到的第一桶金,到北京创业的时候,在紫竹院租了套公寓,转脸就花了150万买了辆宝马7系给自己的皮包公司壮门面。要知道,此时贾所有的现金不过230万。“敢赌敢搏”,贾老板给人的感觉,是对风险大收益高的买卖有一种嗜血性的嗜好。不过,不等于他不会做分散风险的财务安排。
这就又回到了乐视为什么造车这件事上来,很多人评价乐视对造车完全门外汉。这算是“真理的废话”,贾在苍蝇馆子里吃刀削面的时候,听邻座说起电信基站设备,就动了心。他哪一样不是从门外汉到玩得溜的?
乐视生态有七大子系统(如果需要可以撮弄出“十大”来),造车是最吃资金的一件事。从资本层面上,贾必须进军一个长链产业,以容纳他打造的一整套内容或者体系。现如今,没有什么比汽车产业更火、竞争更白热化的泛行业了。大资金喜欢投资前市场,而非后市场。造车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兽,投资机构自然希望能投到现金牛。只要量产车出得来、卖得出,哪怕一年1万辆,乐视的财报也要好看得多。
观致1.4万辆年销量,去年赔几十亿,乐视凭借这么点销量(将来如果有的话),能盈亏平衡?贾老板不在乎短期盈利,他更在乎充沛的现金流。
乐视从去年8月起开了十几个发布会,堪称疯狂。看得出,贾对乐视保持在舆论的浪尖上格外在意。乐视超级汽车是否能够按时拿出来,哪怕只是概念车,也决定了下一步的融资是否顺利。发布会串烧、堆明星、大嗓门讲话、贬低友商、不顾形象地制造话题,不就是怕这锅水保持不住热度么?一旦造血机能形成,贾就不必这么卖力地扇呼了。他会改变风格,“扎扎实实”地做产品,将现金流稳固下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经常抛头露面了。
马云和王健林都或多或少投了乐视,这也出于远景考量。反正有枣没枣打三竿子,这哥们实在是太能“作”了。他们都看出贾是个人物,放在哪里都是一尊佛。两者的资金与其说投给乐视生态或者SEE项目,毋宁说投给贾的信任票,觉得他没准能折腾出一个大局面来。
法拉第未来与乐视项目
乍一看,贾的超级汽车充满话题。无人驾驶、电动、D级豪华、车联网,简直将现在和车有关的时髦概念一网打尽。贾宣称,他期望将来汽车可能会免费,简直把电动车当成合约机卖了。
但是,如果真的如同20日展出的那个样子,这车无法走量。乐视还需要尽快推进第二辆、第三辆家用车研发。但是摊子铺得多了,资金可能压力大,风险也进一步集聚。
所以,贾合纵连横,不但以凑齐一百单八将的劲头从传统行业挖角高管,还和阿斯顿·马丁、北汽(未到位)、江淮先后达成合作、代工协议。联合创始人、前通用高管丁磊曾宣称,乐视与创业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岂止是“合作”。FF公司每次出现在媒体面前的都不是自家CEO,而是负责技术的高管尼克·桑普森(Nick Sampson),这位高管屡次称,“公司还没有指定CEO……”,而主页上的显示的CEO邓超英从不露面。
特斯拉和大多数美国舆论都认为,乐视就是FF公司的背后投资人,贾就是出钱的神秘中国老板。贾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刻意保持模糊应对。
马斯克一直骂离职的员工是垃圾,但现在这些人都整整齐齐地团聚在另一家公司。后者从名字到产品,从设计到市场定位,无不憋着与特斯拉别苗头。恐怕马斯克心里并不舒服。
向来喜欢高调的贾老板,将与FF的关系七拐八折地隐藏至深,可能出于市场考虑。
大多数消费者对高端车的国内血统有点排斥,FF最好也必须是“独立的美国品牌汽车公司”,有利于在美国和特斯拉形成竞争,也有利于从国外到中国来,因为在欧美获取电动车生产资质要容易得多。至于关税问题,一旦口碑打开,再“国产化”就顺理成章了。届时,江淮不但能给乐视汽车代工,FF产品自然也不在话下。
在贾老板的主持下,乐视各个子产业不断分拆,抬高总估值。大笔融资大把花钱的模式,让贾在资本道路上狂奔以至收不住脚。以前,他必须不断讲新故事;现在,他需要把故事讲得更深入、更活灵活现一点。不断可验证的预言,将坐实融资的可信性。乐视汽车也好,法拉第未来也好,不过是贾营造的资本大格局中的棋子,虽然是比较重要的棋子。必要时,丢卒保车、丢车保帅都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