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兹曼行色匆匆,刚刚参加签署“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回到北京。尽管稍带疲惫,但在与《汽车人》的对话中透露着喜悦。这也难怪,2016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销量接近400万辆,达到398万辆,同比增长12%。他笑着承认,这个数字大大出乎之前预期,他对此深表满意。
对大众而言,很难再有更好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大众“柴油门”事件远没有平息,技术负责人在美国甚至被带入司法程序;在中国,仅有4款国产SUV车型的大众汽车,似乎并没有赶上炙手可热的SUV潮流。尽管如此,大众依然遥遥领先,在华跨国车企中,距离其最近的韩国现代集团与其差距拉大到200万辆之巨。
保持乐观
印象中,海兹曼很少有情绪化表达,但在谈到未来市场预期时,他不由得兴奋起来。“您可能已经注意到,去年增长中并没有来自于SUV和新能源汽车的支持。”而未来,SUV和新能源车将是未来大众在华增量的两大支柱。至于今年的销量预期,海兹曼表示:“2016年的成绩非常令人满意,也让我对于2017年乃至未来的市场保持乐观。”他预计,今年约会有5%左右的增长,虽然增幅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基数非常庞大,所以仍有相当市场空间。
仅在2017年,大众就将在华投放途观L、Terramont以及斯柯达柯迪亚克三款全新SUV;2018年,大众还将投放紧凑型SUV、斯柯达品牌CUV以及一款奥迪品牌SUV。未来2-3年,大众集团在华SUV投放量将有六七款之多。倘若以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途观为参照,2016年其销量达到25万辆,以此推算,仅在SUV领域,大众增量有能力超过150万辆。
除了SUV之外,海兹曼在新能源车领域做出承诺。他预期,2020年大众在华新能源车将达到40万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电动车为主;2025年,新能源车将达到150万辆,大部分将是纯电动车。
值得注意到是,除了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外,江淮大众也将成为未来新能源车的贡献力量。海兹曼表示,为了在2020年实现40万辆,2025年达到150万辆,大众的新能源汽车将覆盖所有细分市场。
三个隐忧
虽然现有成绩值得骄傲,蓝图规划信心十足,但也有让海兹曼挠头的难题。
第一,是关于奥迪再合资问题,大众遇到的麻烦远超预期。如何在不损害现有合作伙伴利益的前提下再结新缘,对大众来说无异于高空走钢丝。
就在他参加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签约的当天,上汽单方面放出风声,它已经开始筹建上汽奥迪销售公司。在时间上很显然这并不是巧合,释放出的内容也用意深刻,从而反映出一汽、上汽、大众与奥迪经销商四方利益博弈激烈。
对于外界的质疑,海兹曼以三个原则作为回应。首先,推动一汽与奥迪十年商业规划进行,并密切监督和跟进,确保十年战略落地实施;其次,高度重视奥迪经销商利益,了解其业务中需要涵盖和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回应解决;第三,他首次明确了上汽奥迪项目的时间点:2017年内,无论销售筹备还是生产准备,新项目不会有任何推进。最早要等到2018年才会进入运营。
很显然,海兹曼正在对自己与去年11月广州车展期间所说的“上汽奥迪项目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乐观判断进行修正。他说,大众是实事求是的企业,遇到问题会予以解决。虽然项目遭遇挫折,但他强调,上汽、奥迪合作,只是时间早晚问题(I'm convinced it's a matter of time)。“在长期战略上,我们追求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双合作伙伴战略上,大众有这样的实践,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有这样的实践。(对于上汽奥迪大众合作)大众有充足的耐心去解决问题。”海兹曼说道。另一项让海兹曼操心的事儿,是国内即将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
去年9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在中国境内乘用车企业必须满足新能源汽车年度生产比例要求,2018至2020年的新能源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简而言之,政策很严厉,违约后果很严重。
海兹曼表示,如果要实现2018年的积分要求,大众必须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现有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应用上。而他希望的是,能够将较多的资金用于下一代电芯、下一代纯电动汽车技术的储备和产品的研发上。
由于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出台时间和严苛程度都超过预期,另外由于中国政策对电池目录突然调整,导致大众在电池供应商方面出现新的问题。大众新能源车电池在全球与LG和三星都有合作,但这两家韩系电池供应商未进入中国电池目录。海兹曼因此呼吁:“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对于汽车厂商非常重要,这涉及到厂家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一致的、稳定的以及可预见的政策环境来支持。”
抱怨归抱怨,但实际过程中,大众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从现在直至2025年目标达成150万辆,大众已经有了具体实施步骤。最关键的因素有两方面: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合理布局;电池技术的提升以及续航里程的提高。
2016年,大众在华销量接近400万辆,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辆。可以确信的是,用不了多久,中国销量占比将超过50%。当销量中超过一半都是来自于中国时,大众的定位和角色都将发生质的改变,或许用“德国品牌的中国汽车公司”来形容它更为贴切。这是大众值得骄傲的资本,相应也带来一定的风险,毕竟,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对汽车公司提出的各种要求让人意识到,非本土企业在保护主义高涨的背景下,难免将遭遇许多麻烦。销量过于庞大、过于依赖中国,或许是海兹曼以及狼堡心中长存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