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月19日晚22点,奥迪经销商联会、一汽集团公司、一汽-大众与德国奥迪公司在北京签署多方协议,就奥迪在华业务发展达成共识,该协议涵盖了奥迪经销商联会此前“三亚声明”中的所有要点。
这意味着,自去年11月至今,搅动行业大半年的奥迪再合资事件最终尘埃落定。经历多轮博弈与反复拉锯,奥迪经销商所坚持的“一个销售公司、一个网络”的核心诉求最终得到满足。
一定程度上,5·19协议正是对两个月前3·28四方共识的落实与最终确认。3月28日,上诉四方曾围绕着《三亚声明》中的诉求点讨论并达成了两点重要共识:第一,在现有奥迪经销商没有达成90万辆销售目标后,德国奥迪不开启与上汽的再合资事宜;第二,未来上汽奥迪与一汽-大众奥迪渠道实现并网销售,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网络渠道销售奥迪品牌汽车。
5·19协议中还包括,基于《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一汽-大众股东双方将全面深化奥迪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合作,引入更多进口车型;就奥迪品牌在华销售网络未来的可持续、盈利性商业模式达成了共识。
昨晚的一张照片用图像语言传达了更多信息。照片中,经销商代表、德国奥迪代表与包括秦焕明、张丕杰、胡咏、荆青春等来自一汽方的代表手拉着手环环相接,表达出“合则赢”的愿望与发展信心。
参与谈判的经销商人士对谈判结果表示满意。明确一个销售公司,有效避免了经销商最为担心的多头管理,渠道的核心利益得到了保障;2022年之前,上汽生产的奥迪汽车将不启动销售;一汽-大众奥迪90万辆销售目标,仍是启动销售的硬指标;鉴于目前市场上已有近500家一汽奥迪经销商,所有现有经销商都将获得未来销售公司的授权,销售公司将由德国奥迪与一汽奥迪方一起,与上汽奥迪协商后共同管理。
在历经近半年的博弈和挫折后,5·19协议最终签署,成果相当来之不易,对各方而言都是五味杂陈,喜忧参半。刚刚过去的4月,奥迪在华销售为4.6万辆,在高档车整体增长高达18%的背景下,同比跌幅达6.8%。从年初至今的整体情况来看,奥迪遭遇进入中国29年来的首个滑铁卢,被两个德系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因此,5·19协议对对方而言,不啻为一份苦涩的认知。
从去年11月危机点燃以来,奥迪再合资波诡云谲,跌宕起伏。从最开始德方负责人信誓旦旦表示“奥迪上汽项目没有风险,只有机会”,到5·10突然推翻3·28共识,都暴露出德国奥迪的随意性、盲目性与一厢情愿;对中方当事人而言,教训同样深刻——经历了30余年合资的中国汽车业依然受制于人,必须以更实际的行动、更坚决的态度谋求自主自强。
当下摆在奥迪利益共同体面前还有两件更急迫的事情。其一,如何修复遭受重创的品牌。正如一位奥迪人士无奈所说:过去大半年时间里,奥迪品牌就像在搓衣板上一样被搓来揉去。其二,尽快抢回失去的时间,企业正常的公关与营销计划被打断,包括全新Q5在内的多款新车计划被推迟,这都让竞争对手有了可乘之机。自己犯下的错误,必须尽快自己解决。
尽管难题很多,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值得庆幸的是,奥迪在中国终于重回赛道了。
魏永新表示:
上汽集团也是一个在中国市场非常成功的一个企业,上汽集团在不同的场合也咨询过很多次,商讨可不可以把奥迪引入到上汽,这样奥迪在中国也拥有两个合作伙伴。奥迪“双伙伴战略”的一个核心点,是我们和一汽签的10年增长计划。通过签订的10年商业计划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巩固和一汽集团的合作,进一步地把一汽-大众的业务进行加强和提升。第二是在加强和一汽集团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和上汽开展合作。上汽奥迪的合作项目,对我们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未来在中国市场,从战略的角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能够有一个更好的一个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