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你就站在漩涡中央,不能也做不到置身事外。很多事情,类似多米诺骨牌,牵一发动全身,我要确保每一环都不能出问题。”
文 / 张敏
没有人能够想到,2020年的春节会这样悲壮地开启。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发酵,数字每时每刻都在上升,引起全世界关注。
武汉就处于疫情的风暴中心。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进入“封城”状态的武汉交通十分不便,仅靠巡游出租车,已无法满足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出行的刚需。
封城期间,武汉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处号召东风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滴滴出行几家骨干网约车公司和出租车公司志愿成立应急保障车队,平均每个社区保证有3-4辆车。
东风出行平台提供1000辆保障车,其中网约车700辆、出租车300辆,承担汉阳、硚口、江岸三区280个社区服务,相当于武汉市近四分之一的社区,定向解决居民生活难题。
他们就是暴风眼中的逆行者。置身武汉风口,社区现场指挥、车辆运营调度、后勤保障、司机们安全……每一件事情都不简单。“我就是一个‘大调度’,奋斗在一线的司机们更辛苦。”东风畅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中如是说。一个多小时访谈,我们希望真实呈现在疫区中普通汽车人的工作日常。以下为采访实录。

自己家的事
2020年1月底,武汉疫情尚未大规模爆发,政府也还没有统筹出行,我们的出行业务已经在按部就班地推进。春节前,包括出行在内的整个东风体系都特别忙,基本上从1月8号一直到22号,日程安排都很密集。
自钟南山院士发布“人传人”观点后,武汉的形势陡转。从我们服务的社区,可以感觉到居民的不知所措。封城十多天后,政府机制运行体系慢慢建立起来了,再加上各地救援到位,武汉状况比前一段时间稍有好转。
因为我们是搞出行业务的,隐约感觉周边环境有点问题。但真正有警惕意识的时候,大概是在1月13、14号。
我们在万达办公楼办公,开放大空间一面就有80多人办公。感冒咳嗽的人偏多。1月份起,我们就加强了办公室里的消毒。有人到医院去看病,感觉到不对,医院排队的人很多。
一些医生朋友说,肺炎问题比较严重。也有人建议赶紧离开武汉。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走。开始着手内部准备,批量购买口罩、84消毒液等防护用品。
按照规划,1月21号那天,我们有比较大的线下活动。当时,武汉到十堰的高铁开通了,我们计划包一辆专列送农民工回家。受疫情影响,在19号紧急调整为线上活动。
20号我们就开始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分为五个小组,包括运营调度组、物资采购组、供应保障组、车辆发运组和宣传报道组,并且结合不同业务着手建立消毒点。21号、22号我们连续开会,布置、购进设备,并对司机们进行防护教育。
转折点在23号。在此之前,我们的工作基本就是围绕着自身业务问题,采取应急措施,把一切搞顺畅。
23号上午8点半,我们接到武汉客运处通知,到市里开会。最后确定“保证2000辆车运营”,主要由滴滴出行、T3出行、东风畅行、首约租车和曹操专车组成。我们几家挺在前面,尽量把数字撑起来。上午10点,武汉开始封城后,我们都已纳入到政府应急系统中。
23日晚,我们共落实486位司机。这些车辆原本计划是保运医护人员,相对来说,感染的危险会更大些。但我们的装备也相对比较齐全:每人2个N95口罩,5个一般应用口罩,1瓶84消毒液,一个喷头,一双手套。
但24日就出了问题,很多人住在蔡甸或者黄陂,郊区被封路,只有10个城区可以进,城区之外进不来。25日,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第9号通告,自26日零时始,除经许可的保供运输车、免费交通车、公务用车外,中心城区区域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
为解决市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武汉市紧急征召数千辆出租车,分配给中心城区,定向为市民提供应急服务。具体到东风出行,武汉市让我们确保1000辆车(700辆网约车,300辆出租车)。
武汉市有1159个社区,分配给我们几家主要的出行公司。东风出行承包了江岸区、硚口区和汉阳区等地的280个社区,约占全社区总数量的四分之一。
这些老小区情况相对复杂。人口多的小区,有三四千户、一万多人。从我自己走访的四五个小区看,空巢老人比较多,他们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受到感染。平时,很多老人子女差不多一个星期回来一趟两趟,带来些东西,或者带着去医院。封城后,子女回不来,老人自己行动不便,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功能也不太会,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根据之前发布的8号令,从24日开始,社区保障车队就陆续进驻各社区。由社区居委会统一调度,给社区内生活不方便的居民提供上门送菜、送药、送餐服务。
我们就在每个社区派驻几台车,与社区主任、书记直接对接。实际上,我们到社区之后就感觉到,90%以上的事儿,与肺炎没直接关系,就是普通百姓每天都要做的事。但在疫情发生的形势下,问题就出现了。这些事总得有人去跟着、配合着干。我感到,我们的运力明显不够。
26日上午11点,我们以东风畅行党总支的名义发出征召志愿者令,主要面向在武汉的员工,号召大家加入到社区保障车队中来。当时,我们员工在武汉只有170多。其中80多人报名,排除掉年龄50岁以上的员工,最后筛选出50位志愿者。
此刻,本土企业的责任感已充分呈现出来。在先锋队中,年轻干部、党员干部都冲上去了。自己员工加入,对很多网约车司机带来很大触动。
现在,我们的很多志愿者跟社区的大爷、大妈处得就像亲人一样。这保证了出行运营的高质量。

后勤保障战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压力一直很大。实际上,从26号、27号开始,实际上就开始打后勤保障战。武汉物资紧张,我们提前做了些储备,但更重要的是科学统筹与调配,要把每天的人头点好。
搞工业制造出身的人,会更重视供应链。我知道这不是件轻松的事。我们每天有7台车,专为各个小区配送物资。我们还有专门的物资采购、一个后勤后援队。
后勤保障组有20多个人,共分为7个小队。每车两个人,提供消毒液、手套、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在物资采购上,我们动手相对比较早。17号、18号的时候我们就买了4000多瓶84消毒液,保证每个车都不短缺。我比较自豪的是,在所有平台或者出租车中间,东风出行的装备是最好的。
我们还有东风大本营做抗疫后盾。缺少防护服,我们连夜联系神龙汽车公司,对方贡献出了800件涂装车间防护服。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东风商用车和东风雷诺,这4个公司后来又给我们提供了800多件。因为准备充分,人们下车之后,司机们会马上为车辆做全面消毒,市民们也因此更加信任我们。
此外,在整个团队的鼓舞上,充分体现了东风的企业文化。不论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还是我们自己的员工,我们全部一视同仁,将东风“关怀每一个人”理念传递得非常到位。
集团领导也很支持我们。竺延风董事长说,先将费用问题放一边。李绍烛总经理还亲自到现场来,尤峥总、唐腾部长基本上都是一天一个电话。集团工会也高度重视,在物资保障上面给我们很大支持。
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一个声音一个指令”。身处疫情漩涡中,谁都有点害怕,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这个时候,管理者一点也不能含糊。只要稍微松一口气,事情就有可能变复杂。
我们平台的很多司机的觉悟都挺高。出租车平台上有一对夫妻档,两个人都在跑社区。后援系统中的一个志愿者小姑娘,把男朋友喊过来,两个人一起进行物资保送。
我们是武汉本土企业,但在网约车平台中,在武汉的网约车市场,我们的规模并不是最大的,但我们的出车频次仅次于滴滴,运行率是最高的。
关键原因是我们的司机能够扛得住,员工能顶得住。特别调度运营组的一些同事,忙到根本没空回家。很多同事到1月30号,才吃上了春节后到第一顿米饭——在此之前,他们吃了一个多星期方便面。
大年初一,我们跟唐腾总(东风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东风畅行董事长)一起在后勤值班。虽然网约车平台停掉了,但是后台电话都能够跟各个社区开通。
司机们的工作时间从早晨8点半到晚上6点。6点以后有事情,可打电话到调度台协调。一些社区有很多的病人,尤其还有不少需要透析的老年人,不仅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我们的志愿者就要扶他们上下车。有的病人家里没其他人一起,我们就要前前后后帮他们处理缴费等杂务。
付出就有收获。我跟不少社区主任、社区人员交流,他们对东风出行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说,央企做出行还是不一样。
我们的压力不是费用问题。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少钱,但这个事要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就不用搞了。实际上对我们来说,保障车队是困难之一。现在很多抗疫物资连武汉协和医院都到处求援。时间久了,我们也扛不住。
我最担心的还是所有司机的防护工作,每天都祈求千万别出问题。因为公司有1000多人每天穿行在核心疫区里,尽管做过层层防护,但仍有很大风险。
现在是病疫二次爆发的时候,也有志愿者的家里人出现感染症状,这就需要相关人都要隔离。那么他本人的工作、生活就遇到很大问题。我刚刚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需要马上处理。
总之,你就站在漩涡中央,不能也做不到置身事外。

用硬仗证明自己
东风出行在成立一周年之际,遇到这样一场硬仗,不是坏事。很多时候,我们靠传统经验,靠精神和价值观来支撑做事情。而且,我们做的不比同行差。在湖北,我们的毛利率比一些大平台高。我感觉得到,传统企业转型出行业务,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这个优势通过这一次大考,已经能够体现出来。我们有整个集团的后备力量,一个强大的后盾支持。
随着疫情的变化,新问题也在逐渐呈现。在刚刚结束的董事会上,我们在讨论,员工和司机们,后期怎么管好?怎么坚持把这个事情做完?后面保障车队怎么办?如果出了问题,很多社区就会出空单了。
实际上形势每天都在变化,对我来说有两条线,首先是保证社区服务的这条线不能断,其次是保证我的后援系统这条线一直健康,才能把这事做好。
从整个疫情发展看,到正月十五左右,如果第1代第2代感染疫情控制住,一切就能慢慢恢复正常。如果是没控制住会怎么样?
我们要做好预案。如何打持久战?如何高效完成任务?类似多米诺骨牌,牵一发动全身,我要确保每一环都不能出问题。现在各种信息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需要明辨是非,保持定力。从我们角度来说,要做最好的准备,还要做最坏的打算。
出行本来就是公共服务的行业。这个时候你不上,谁上?在武汉,我们是本土作战,我们就是武汉的企业,湖北是东风的摇篮,武汉是东风的大本营。保家卫国,你还指望别人来给你做吗?
自助者,天助之。我们要保证保运工作与政府同频共振。不能说搞一半不做了。至少,等将来公共交通都开始正常运转,才会考虑撤出来的可能性。
我也会考虑东风出行业务下一步走向。武汉是东风出行的大本营,受疫情影响肯定是巨大的。我初步判断整个武汉的疫情结束,估计要等到3月底了,业务肯定会受影响,但还是要保持乐观,从危机中发现新机遇。
深入参与社区服务这十多天,我们对出行有很好的重新认知。真正地深入到一线社区之后,发现一线社区的出行要求还有一些新的商机值得商榷。我们在出行产品的序列上、社区的定制化服务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从出行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门类、新的应用,或是一个子单元、一个子业务系统。当然,现在主要任务还是做好保运服务。至于未来,焉知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