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4 > 2024年第6期

日企缘何构建技术联盟

作者:
时间:
2024-06-10 14:34:41

 

无论是企业成立ASRA,还是经产省出政策,都表明日本汽车产业界及政策方认识到“新世代”汽车的新增价值,要更多依靠软件来定义,这其实也是SDV的内涵。

 

文 /《汽车人》黄耀鹏

 

日本车企和供应商多个技术和商业联盟,都有日本政府(经产省)的影子。在SDV(软件定义汽车)的研发联盟成立一事上,也不例外。

 

车企和政府呼应

 

5月中旬,日经产省呼吁各大汽车制造商合作,共同制定2030新世代汽车发展路线图,并表示即将宣布一项针对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

 

在此前的去年底,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斯巴鲁等主机厂牵头,联合松下汽车部门、电装、瑞萨、楷登电子、MIRISE Technologies(丰田和电装的合资公司)、Socionext(毫米波雷达制造商)和新思电子,12家企业共同组成一个“实体”,名为汽车先进SoC研究中心(ASRA),而非单纯的技术联盟。

 

ASRA里面,除了主机厂和半导体、传感器企业,楷登电子和新思电子都属于EDA软件设计公司,因此不止像ASRA成立时所称的,旨在研究和开发用于汽车的Soc,而是有更大图谋。

 

5月20日,经产省公布了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草案,落实速度比外界猜测的快得多。经产省提出该战略的三个支柱:SDV、Robotaxi和汽车数据价值挖掘。

 

经产省为车企设定了2030年在全球销售1200万辆SDV产品的目标。而2023年日企在全球的整车产量约为2400万辆级别。这意味着当前规模的一半,将实现SDV。

 

为了SDV的目标,经产省还列出了必须要发展的7个子领域:芯片、车联网软件、API编程接口、仿真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产品设计)、汽车网安和高精图,以及传感器技术。

 

如果只是停留在政策规划和“鼓励”相关企业投入研发,未免太过务虚。经产省也给自己列出了任务:培养人才。日本政府宣布在今年秋季启动人力资源开发框架,寻求汽车行业以外的帮助,建立培训相关工程师的体系。

 

日本IT工程师人数虽然缺乏权威数据,鉴于日本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只有中国同期的6%,无论人力资源的培养体系如何搭建,都不可能对所有方向面面俱到,只能布局重点方向。引进海外高级人才,需要在薪酬体系上做更大力度的革新,这有赖于企业加快向新技术平台的投资转移。这方面政府只能做人力基础和政策上的工作。

 

联盟抓手:芯片和软

 

无论是企业成立ASRA,还是经产省出政策,都表明日本汽车产业界及政策方达成了共识,即认识到“新世代”汽车的新增价值,要更多依靠软件来定义,这其实也是SDV的内涵。通过软件而非传统硬件提升汽车能力,给消费者带来新价值。

 

研发方向必然带动了企业资源的转移,而研发手段、组织架构和企业的运营思路,随之发生改变。产品形态的改变,则在这些改变形成之后,变得顺理成章。日本媒体强调,特斯拉和中国智能汽车已经具备这些能力。

 

从一连串的动作来看,日本产业界对“汽车新世代重新被定义”,危机感大大强化。这可能源于3年多时间里,日企在中国市场上亲自感知和观察的结果。

 

软件不仅是汽车的新价值点,也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产品力。而日企在这方面投资不足。基于这两点认识,有必要快速向数字化转移投资。

 

如果日企立足自身的长期能力建设,钱不是问题。2023年,丰田、本田等日企的盈利都创了历史新高。但是,研发资源还需要有自己能掌控的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从这一点出发,经产省所做的事(政策上支持培训IT工程师),非日久不能见功。政府换届后,长期主义能否延续下去,需要事实检验。

 

日本和中美不同,它既不能指望建立全工业体系,就连IT或者IT的汽车应用,也不能尝试全赛道竞争,必须抓住重点。

 

这就是7个重点方向的由来。筛选的标准,就是与主机厂的产品能力直接相关的部分。同时,还必须与提升研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有关,即需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实施合作和标准化。合作用来分担开发风险,标准化则指向成果共享,强调合作机制。

 

7个方向中间,日企打算从自己擅长的芯粒技术(Chiplet)入手,通过多个“小芯片”的二次集成,降低成本、提升良率。这一赛道目前还是蓝海,日企试图在Soc领域超车,带动软件发展。

 

目前的规划是:2028年建立成熟的车载小芯片技术,并从2030年开始在量产车辆中安装SoC。

 

对于软件,目前三大车企(丰田、本田、日产)将在夏季后制定统一的应用程序开发接口(API),而不是三家分别另起炉灶,重复投资。而铃木、马自达、斯巴鲁和三菱很可能是“搭便车的”。所有成果将在全球市场的范围内应用,鉴于日系在全球市场的投资规模,看上去计划非常庞大。

 

这样也能带来硬件和解决方案本身的标准化。不过即便顺利,各方达成一致,2025财年(自2025.4.1开始)才有望真正开始合作开发。按照中企习惯的流程,算是比较慢的。这可能源于日企固有的习惯,也可能由联盟成员多样化带来的协调负担。

 

规划长略:生存与发展

 

和固态电池一样,日企做了很多规划。是时候拿出决断力和执行力,让外界感觉到这些规划是严肃的,能够按照节点实现,而非一推再推。

 

当前除了中国市场以外,日企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是很大。面对其他区域对手,日企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成本优势和品牌力。这也是日系利润不断高涨的原因。

 

全球都清楚,中企整车出口面临一系列限制和壁垒,而本地化投资远远落后于日企。但如果在数字和智能化技术发展上被中企落的太远,就很难相信时间站在自己一边。

 

当前,日企已经采取实际动作,与中国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这些协议都追求在新产品中落实智能化和数字化性能,呼应了丰田、本田、日产在中国连续发起的电动化产品攻势。

 

2024财年,丰田追投2万亿日元(约合925亿元人民币)用于“前瞻布局”,即纯电、氢能和AI等领域。丰田先后与比亚迪、华为、腾讯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分别指向三电、智驾和AI、大数据。

 

本田未来6年投资规模更新到10万亿日元(约合4212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新发布了两个纯电子品牌。而“Honda 0系列”则优先在北美投放(2026年)。

 

日产依据新战略“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向电池产能投资4000亿日元,以及未来推出30款车型。

 

这些计划统统被归为战略级别。只有日企知道,哪些规划,出于应对眼前不利局面、追上中国市场主流趋势的策略性意图;哪些规划,足堪担当长期生存的基石。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长期战略,都必须建立在自有能力辐射的范围内,才让人放心并有掌控感。

 

此前日企一直是这样做的,通过长期合作关系、交叉持股和一些深层操作,主机厂与供应链结成巩固的利益共同体。现在被市场新趋势冲击,这个共同体不但有解体的风险,而且主机厂也有失去对核心技术资产掌控能力的风险。

 

而SDV是多家日企的大联盟,以合资公司方式落地,力图避免沦为“清谈俱乐部”。这些成员,彼此都是“自己人”。

 

虽然技术合作体系下,初期花不了太多钱,和实际的供应链和整车产品部署的投资额无法相比,但SDV属于方向性探索,一旦技术上可行、方向清晰,战略投资会接踵而至。与其说SDV代表投资转移,不如说是新战略投资的“斥候部队”。

 

未来几年,将看到日系企业这一方向的探索结果,是浅尝辄止,还是顺着撕开的口子大举投入主力。这个时间不会等待太久,否则探索将失去意义。【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