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11期

菲尔德斯,下一个福特执掌者?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7:28



“先别急着让我卷铺盖走人。”一直在公众前保持着优雅仪态的穆拉利,在媒体没完没了的责难下,也险些失去了风度。

10月初,纽约时代广场,一场Fusion新车型的发布会,却成了一场媒体的求证会。长枪短炮的记者就“你何时退休,谁将接替你”的问题,集体“炮轰”穆拉利。

尽管媒体穷追不舍、转弯抹角地套话,穆拉利对其退休时间、继任者之事始终保持缄默,而继任者呼声最高的福特北美总裁马克?菲尔德斯亦是如此,两者间的默契,是力保福特利益使然。

媒体之所以对“谁将执掌福特的未来”如此上心,一方面,作为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领路人”的变动,无论对于美国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乃至投资人的利益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人们好奇,当传奇人物穆拉利的光环逐渐隐去时,谁有资格能接替他甚至超越他,这个问题的确让人难以保持矜持。

穆拉利给他的继任者设置的门槛的确有点儿高。自2006年从波音空降福特以来,从无汽车业经验的穆拉利没拿政府一毛钱,几乎抵押了所有家当,4年间,将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利润率达近11%的企业,在今天的美国汽车业,哪怕是有5%的利润率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今年5月,穆迪评级机构抬高了福特的评级,并推荐投资者买入,当穆拉利的“超能力”再次被媒体渲染时,到底谁将接替已经67岁的穆拉利的猜测,占据了美国各大报刊的头条。

马克?菲尔德斯、Jim Farley、Lewis Booth、Joe Hinrichs都在猜测之列,但随着福特北美市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菲尔德斯成了媒体认定的穆拉利接班人;菲尔德斯将在穆拉利退休前先做COO(首席运营官)、再顺理成章地成为CEO的说法四起。不过至今,菲尔德斯被任命为COO的传闻并没有被证实。

不管事态如何发展,当下的福特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虽然美国的销量和利润大增,但欧洲、亚洲业务实在是差强人意。用也正因如此,对于福特的前途而言,穆拉利的接班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冒进者的转变 

1989年进入福特的菲尔德斯,是福特名副其实的“老兵”,有着哈佛MBA学位的他,一度被认为是在福特管理层中职位上升最快的人,直至2005年,成为福特北美总裁。此前,他担任过曾经的福特马自达总裁、掌管过福特欧洲的高端车分部,而北美总裁的职位也已7年,至今未变。

对于菲尔德斯在福特的职业轨迹,外界一直有种“心照不宣”的看法,如若2006年,福特董事长Bill Ford Jr.没挖空心思从波音请来穆拉利,很有可能,菲尔德斯早在7年前就当上了福特的CEO。世事难料,穆拉利不但接受了比尔的邀请,还就此扎根,并真的将福特救出了泥潭。

这7年的时间,对胸怀大志、很有才干又桀骜不驯的菲尔德斯是个巨大的考验。

据当年对菲尔德斯又嫉又恨的同事回忆,让他们万万般没有想到的是,菲尔德斯能够将其张狂的个性收敛得那么好,并暂时压制了“要当CEO”的野心,甘愿作为穆拉利的下属,与之携手合作。

Bryce Hoffman的著作《美国偶像》一书中,有这样的描绘:

“董事长比尔对菲尔德斯心甘情愿地隐身在穆拉利身后,充当幕后英雄,并收起了所有的愤怒而感到吃惊。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但能领悟穆拉利对迫切改变福特企业文化的诉求,并将之彻底执行,在此过程中,他还成为穆拉利最虔诚的学生。如果没有菲尔德斯对福特的忠诚和与穆拉利的配合,福特不会如此之快地走出泥潭。”

可见,比尔本人对菲尔德斯的评价极高。

从表面看,穆拉利,这个在菲尔德斯职业生涯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中的“入侵者”,的确暂时令菲尔德斯当CEO的梦想破灭,但究其本质,却给了菲尔德斯这个在当时尚且年轻、阅历尚不够丰厚的“冒进者”一个能真正潜下心来,继续学习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菲尔德斯身上有着典型美国名校毕业生所特有的“优越感”。早期,他常以脱口而出的MBA字词在同事和下属前炫耀,而现在,不但这些词不见了踪影,就连Power Point,他都很是慎用。在下属眼中,虽然他还不苟言笑,但已经绝不再是那个咄咄逼人、不易接近的上司了。

菲尔德斯对自己的转变显然也颇有满意。在最近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大为感慨:“真没想到,我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呆了7年……我终于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舒适自在了……我彻底领悟的是,在这一行,靠耍嘴皮子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最切实际的是拿产品说话,产品为王,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硬道理’。”

菲尔德斯坦言,近来,福特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靠其产品较竞争对手强的燃油性,如果没有五六年前的决策和一路走来的坚持,他就看不到今天的成绩。

第一个红色纸牌

比尔之所以称菲尔德斯为“幕后英雄”不无道理。在众人眼里,尽管福特已经在过去3年里累计实现利润295亿美元,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来自北美市场。仅2012年上半年,福特北美市场就盈利41.4亿美元,福特欧洲、亚洲仍在大失血,如果没有北美市场的补救,就不会有福特整体的光鲜。当然,在这中间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就是菲尔德斯。

IHS汽车产业分析师Rebecca Lindland称:“菲尔德斯经历了穆拉利之前和之后的特殊时期,他在穆拉利试图改变福特的企业文化上起到了桥梁作用。”

2006年9月,穆拉利到福特上任的第一个晨会,当时,穆拉利要求在座的每个人分别用绿色、黄色和红色的牌子指出福特取得的进步、或是需要警惕和注意的问题。

在气氛凝重的会议室内,菲尔德斯第一个举起了醒目的红色纸牌。

“当时,Edge SUV后挡泥板的固定螺栓出了问题,令生产无法进行。我在举起红色牌子的时候也有点恐惧,并不知道后果会怎样。因为,之前福特的文化是以‘隐藏事实’而主导的。”菲尔德斯回忆。

捏着一把汗的菲尔德斯成了打破这个定律的第一人,并在穆拉利的赏识和鼓励下,逐渐将福特的企业文化从“保守隐匿”带领到“自由开放”的道路上。

“菲尔德斯第一个站出来,为其他高管起了表率作用,福特也随即被暴露了诸多以前无人知晓的问题,并得到了及时纠正。在这一过程中,菲尔德斯作为团队带头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同事们视他为‘真正的领导者’”。Lindland说。

2012年5月,菲尔德斯果断地宣布召回全部新款SUV Escape,并提醒消费者不要自行开车前往4S店,因为引擎存在起火隐患。

“我并不觉得这有任何隐藏的必要,相反,在第一时间告诉消费者和经销商真实实时的情况,才是维护消费者关系最好的方式。试想,当你坐上一架总也不起飞的飞机时,是不是最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如果,你总是听不到机长的广播,是不是也会抓狂?但如果你了解了情况,就会变得不那么烦躁。这和我们卖车是同样的道理。”菲尔德斯在曾经的采访时这样表示。

从此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当年“高高在上”的哈佛MBA已经将“经车之道”体会到了极致。

当被问及菲尔德斯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时,可以看出,尽管饱受时间历练,他仍旧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激情。

“多年来的事实验证,我是个不错的领导者,而且我很擅长在各种不同声音中最终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我可以把团队最强的优势激发出来,这些优势不论是对福特还是相关的人,都能带来诸多益处。”

要产品还是要技术? 

尽管穆拉利已经成功将福特这只巨轮调转了方向,但如果菲尔德斯真的接过接力棒,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福特曾经在欧洲、南美、亚洲的业务都发展得不错,是个名副其实的“全球性企业”。但进入2012年,福特在欧洲的业务急剧下滑,据预算,今年其在欧洲的亏损将高达10亿美金。尽管,穆拉利已经针对欧洲发布了新车型计划,但如若欧洲整体市场没有好转,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对此,曾负责过福特欧洲业务的菲尔德斯再清楚不过,如何在欧洲“安身立命”,将是摆在菲尔德斯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

在亚洲,福特和马自达的分手,更加削弱了福特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目前,福特计划在中国投资49亿美金,以扩大产能,提高竞争力。声势固然浩大,但对于在中国业务发展一直滞后的福特来说,“赶上别人的步伐”谈何容易。菲尔德斯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另外,林肯品牌也是菲尔德斯的一块心病。“复兴林肯”一直是穆拉利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笔,但截至目前,美国的市场反馈认为林肯汽车只不过比“福克斯”的配置高了一些,其高端车定位的特征并不明显,分析师甚至认为福特复兴林肯品牌没有诚意。

曾经做过福特豪华车部门总裁的菲尔德斯,对高端车市场的结构和特点非常了解,如果不改变林肯品牌的现状,林肯在高端车领域就难以立足。即使已经高调承诺将于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销售,本就属于后来者的林肯,命运并不乐观。

在穆拉利时代,福特汽车一直走在技术的最前沿,是车业内的“技术先锋”。MBA出身,对技术并不热衷的菲尔德斯在接手福特之后,如何在务实的产品规划和保留技术优势之间找到契合点?

穆拉利一直遵循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的经营原则,就是将“技术”贡献给大众,但却为此付出了代价。MyFord Touch由于小毛病太多,最终没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福特消费者信任度因此一度大跌。此外,还传出福特的下一代F系列皮卡将会用铝合金材料代替钢材作为车身,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对于耐用度极高的皮卡来说,钢材是最适合的材料,但穆拉利仍坚持用铝合金的做法。

所有这些,在菲尔德斯眼中,是极不“搭调”的,他对技术远不如穆拉利那么热衷,他更注重让适合的产品在适合的时间进入合适的市场。

早在马自达担任总裁期间,菲尔德斯就一直主张,只有当技术、市场都成熟了之后,才应投放新产品。可在穆拉利的领导下,福特却反向为之。

因此,人们的担忧是,在菲尔德斯上任后,他如何才能在穆拉利倡导的“技术为王”和自己所坚持的“产品为王”之间找到平衡,而不致使福特一贯的技术优势“黯然失色”。

穆拉利接手福特后,用清晰的管理态度,即只注重结果的管理风格,彻底改变了旧福特内部管理结构混乱,甚至是拉帮结伙的状况,与雇员、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都建立了亲切而温暖的关系。

在外人眼中,菲尔德斯颇具侵犯性的个性和哈佛商学院MBA的背景,可能会成为其驾驭福特的牵绊。尽管菲尔德斯已经改变了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和穆拉利相比,菲尔德斯显得缺乏亲和力,要想和供应商、经销商建立融洽的关系,菲尔德斯仍需要努力。

不过,菲尔德斯已经与穆拉利并肩工作7年,而且如果菲尔德斯担任福特的COO,在穆拉利明年卸任前,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向穆拉利学习讨教,这正是菲尔德斯得以顺利融入CEO角色的最佳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