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手的鸭子飞走了?对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来说,这段时间多少有些沮丧。年初开始,万向就紧锣密鼓筹划对美国电动车电池制造商A123 Systems Inc的收购,条件已经谈妥,甚至庆功宴都已经准备,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一刻,万向的收购要约被美国国会议员反对否决,A123旗下的汽车业务资产被卖给了万向的美国竞争对手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 Inc.)。
实际上,鲁冠球的遭遇并非个例,最近3个月内,中国资本在美国频频遭遇阻隔。两周前,美国国会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建议监管机构阻止华为、中兴在美国的市场准入;上个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亥俄州的竞选演讲中宣布,美国将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递状控诉中国大陆不当补贴汽车与相关零组件产业;两个月前,美国商务部裁定,中国光伏产业厂商存在倾销行为,并进而制定了31%-250%的反倾销关税。这是继欧洲之后,中国太阳能产业遭受的又一重大打击。
所有这些纷争背后,都显示出中国资本在海外正遭受更多的戒备而不是鲜花,无论汽车、光伏还是零部件,不过是中美之间贸易纠纷的一小部分。评论人士担心,随着更多领域出现纠纷,中美贸易战不仅逐渐扩大化,在美国选战之后更可能呈现常态化。而对中国资本来说,它们所期盼的打入美国市场的愿望,实现难度或许比预期的还要曲折复杂得多。
真正的理由
对于中国资本的戒备,一定程度上与中国资本海外收购的频率成正比。2009年之前,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为每年大约30笔交易,总价值不到5亿美元。而在过去两年里这个数字扶摇直上,已达到每年平均100笔交易,总价值大约50亿美元。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也已从前些年的每年不到1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大约100亿美元。
特别是在过去6个月里,中国国有企业完成了一些巨大的海外交易,如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对葡萄牙公用事业集团EDP投资35亿美元,以及中石化对美国戴文能源公司投资22亿美元。
但并不是所有的收购都像三峡公司或者中石化那么幸运,更多时候,中方或许将早于非商业运营的干扰。就以万向为例,早在8月11日,万向和A123签订了非约束性的战略投资意向书。根据意向书透露的协议条款,万向将以优先担保票据融资方式向A123提供7500万美元的初始债务融资,但万向注资A123引起了美国方面的不安。8月14日,美国南达科他州议员John Thune和爱荷华州议员Chuck Grassley向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致函,质疑万向和A123之间的交易。两名议员的理由是美国纳税人数十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汽车行业恢复法案流向海外企业,而万向收购A123股权则将进一步加剧该趋势。真正的理由是,一方面,他们担心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和技术会被转移给中国;另一方面,这也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振制造业相关。
美国之所以提出重振制造业,很大程度正是冲着中国而来。当前中国外贸的结构中,去年中国外贸顺差为1551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亿美元。中美贸易额达到446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对华出口达到1222亿美元。这其中,去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023亿美元。实际上,中国与其他200多个国家的外贸总和是逆的。 以上数字传递的信息是,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是中国贸易盈余的主要来源。
因此,为了实现美国的5年内“出口倍增”计划,奥巴马政府针对中国展开了一系列攻势。首先是自去年起,多次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强行认为人民币汇率应在短期内再上升20%,以达到自2005年汇改以来升值40%的要求。其次就是大肆裁定中国的某些出口行业有倾销行为,因此在国内启动特保机制,实行“反倾销、反补贴”政策。这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原有2009年的商用汽车轮胎特保案,近则有光伏产业反倾销案。以及在今年年初建立新的贸易执法部门,专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争端。
4年一度的怪圈
每到4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前夕,中国元素就更是被美国驴象两党拿出来相互攻击。此次罗姆尼在相关议题上发表了强硬言论,奥巴马政府也或主动或被动地拿中国来说事。9月,奥巴马到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一家工厂进行造势之旅,呼吁企业将海外工作岗位“内包”。他表示:“当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按规则行事时,我不会袖手旁观。”奥巴马强硬表示,新成立的贸易执法部门,它只有一个职责:就是调查中国等一些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成为奥巴马贸易执法部门的首个牺牲品。此前白宫官员表示,美国除了要向WTO递状控诉大陆不当补贴汽车产业的行径外,也会正式向WTO抗议大陆对美国出口业者课征汽车关税的举措。
按照奥巴马此前的指责,北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产业课征了超过30亿美元的关税。北京曾在2011年12月对美国汽车出口业者的92000辆汽车课征关税,这相当于美国33亿美元的出口总值。
美方所谓的不正当补贴,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有关。美方称,这些基地违反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时签署的禁止提供“出口补贴”的规定,损害了美国制造商,迫使它们将工厂转移至海外。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出口基地’向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商拨发了至少10亿美元补贴。”
让美国人感到担心的是,虽然国内汽车整车对美出口还在摸索阶段,但美国已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最大的出口国。数据显示:仅在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零部件对美出口额为33.3亿美元,占总体汽车零部件出口份额的25%。
对于美方指责,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反补贴投诉根本不成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并没有享受补贴。”
据了解,中国有十来座城市被认定为汽车出口基地,覆盖主要是零部件供应商的100余家公司,主要是零部件供应商。这些城市获得商务部的授权,每座城市每年可支出5000万至1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地在2007-2008年期间就得到授牌了。奥巴马政府在还有两个月就将开始大选的时候提出,时机耐人寻味。
由于反补贴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一旦世贸成员国的一方在反补贴调查中被认定的补贴措施,可以直接被其他成员在反补贴调查中援引。可以预见的是,倘若此次美国对中国汽车反补贴调查成立,很可能被欧盟等其他世贸成员国效仿。
学会反击中的突围
若美国此次反补贴调查获得世贸组织裁决认可,将对国内外向依存度较高的玻璃、轮毂等零部件企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不难理解,随着国内汽车增幅大幅放缓,国内汽车业对海外市场的关注度更高。但从3年前的轮胎特保案开始,到眼下美方指责中国政府补贴汽车业,可以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美国无论是从保护本国就业的角度还是平衡贸易的角度出发,都不乐于看见中国本土汽车业做大而从中横加作梗。
事实上这早有先例,不少业内人士分析,两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汽车刹车门事件,某种程度上就是被美国政府将了一军。虽然最后美国交通部证实,最初的指责和怀疑都不属实,但日系汽车在美国的影响力已经受到很大损失。
面对不断升级重演的反倾销指责,国内企业该如何应对2012年这一多事之秋呢?对国内企业而言,必须做好充足准备。首先是要有心理预期,其次是不要怕事,学会积极应对。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美国政府的故意刁难,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是一味的躲避忍让。不仅万向集团已经发表声明,并不会轻易放弃对A123的收购,将就A123一案再做申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日前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风力发电项目在美受阻一事起诉奥巴马政府。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胜败如何,“三一案”都将被载入中美经贸关系的史册而创下先河。这成为美国总统第一次因为一起商业并购案被一家公司列为起诉对象。而中国公司起诉美国现任总统,更是史无前例。虽然结果无法预料,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