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9期

“减税增负”悖论

作者:
时间:
2012-09-26 13:34:55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币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这和之前的经济政策基调基本一致,不过如此一来,所谓经济转型恐怕很难落到实处。其中,“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更可能结果是相反的。

这一点不无讽刺意味。结构性减税在年初推出之际,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追捧,被奉为“经济重回佳境的正解”,然而实施大半年之后,很多地区的企业税负反而有所增加。

“减税?不是吧,今年收税收得太严了。”很多企业都在这样诉苦。虽然实行了营改增,但实际上,企业除了25%的企业所得税和17%的增值税,还需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杂税,如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还有税收之外的费用,包括教育附加费、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地方教育费、残疾人就业金等等。

比较“悲惨”的企业甚至被“定率预缴”,也就是说钱还没有挣到,盈利还是亏损更是未知,税已先交了。

虽然汽车企业对本地经济贡献较多,得到地方政府的不少优待和保护,但在税收方面也往往是纳税大户,这方面的负担着实不轻。

微观层面的感受也得到了研究数据的支持。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撰文指出,不少地方规定的今年税收收入增长率都在15%以上,个别地方甚至摸高至25%。这些计划并非是全国人大或各级人大通过的2012年财政预算收入指标,而是在此之外再层层加码。

一般情况下,税务机关对绝大部分企业不是按税法要求“应收尽收、依法征收”,而是采取适当折中、弹性征收的办法,其中变量取决于当年的税收任务:财政压力大时加大征收力度, 压力小时则可适当放松征管。今年财政压力很大,所以征税力度也空前。

这种现象会否得到遏制?老实说,现在看来很难。按理来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时,政府确实应该减税,以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中央政府推出的结构性减税也是这样的用意。但实际上,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几乎是刚性的,在土地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肯定要另谋财路。更深层的原因是,地方政府过多地参与了经济活动,仅仅是“四万亿”中,其所参与的建设项目急剧增加,现在很多项目面临烂尾危险,对资金的需求胃口更大了。于是,结构性减税反成结构性增税,非主体税收和非税收入大幅增加,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经济低增长下的高税收环境已经成为现实,对实体经济的伤害可想而知,对汽车业等资金密集型行业更是平添负担,尤其是在困境中挣扎的自主品牌,受到的压力更大。然而,如果实体经济受损,就业、社会稳定等也会随之一损俱损,如此竭泽而渔的方法恐难持久。

要想破局,结构性减税显然只是一厢情愿之举,改革税制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但这也还远远不够。毕竟,减税增负的悖论背后,是地方政府角色的错位。现在地方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往往参与过深,又缺乏监督与制约,对资金需求量比民间更多,这种做法如果不改变,再多的税制改革措施,恐怕也会名不副实。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