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1年年初接手上海通用之时,业内颇有质疑之声,当时的叶永明只说了一句话:“虽然高处不胜寒,但我也相信无限风光在高处。”现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人们已经充分领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上海通用将继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
近来,上海通用连连爆出重磅新闻,从去年发布2015年达到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之后,上海通用这一“庞然大物”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品牌和产品线迅速铺开;第四生产基地落户武汉,加速扩产;营销体系开展变革,将实行更为彻底的大区制。
尽管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叶永明总是带着一团和气的微笑,但他的“大刀阔斧”在业界却也早有名声,现在,其在上海通用的一系列动作,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在他的带领之下,上海通用无疑将实现更高层次的转身,从而奠定继续向上的基础。
打出“第三张牌”
众所周知,上海通用旗下有三大品牌: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在别克品牌“向上半步”、雪佛兰走向全系列化的同时,叶永明打出了“第三张牌”——凯迪拉克。
对于任何一个车企来说,高档车都是不容忽视的部分,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增长和利润率,更是代表着企业的品牌形象和高度。相比别克和雪佛兰,凯迪拉克当前在中国市场并不算成功,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近年来,高档车一直是车市增长的引擎。
叶永明显然也是有备而来,不久前的北京车展上,凯迪拉克宣布首款搭载增程型电力驱动技术的豪华电动轿跑ELR将量产并引入中国市场,同时凯迪拉克新车型将在中国实现国产,在《汽车人》就是否为凯迪拉克新建一个工厂向通用全球CEO埃克森求证时,他肯定地回答:“Yes!”
尽管埃克森和叶永明没有确认具体国产车型,但是XTS成为最主要的猜想对象。随着国产步伐的加快,凯迪拉克希望中国能够超过美国成为其最大市场,而叶永明也透露了自己对于凯迪拉克的寄望:“它首先要实现年产销10万辆。”
借助凯迪拉克跻身高档车市场,成为叶永明与上海通用的新选择。“凯迪拉克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叶永明说,上海通用已经意识到,要多产、多销售高档车型,才有足够的资格被认定为一个有实力覆盖全系列产品的汽车公司。因此,上海通用制定了高档车战略,并加以实施。
在产品规划方面,凯迪拉克的产品引进速度正在提速。“到2016年,凯迪拉克在中国的计划是每年引进一款车。”埃克森说。在网络方面,到今年年底,凯迪拉克规划4S店要超过100家,是现在的两倍之多。
事实上,凯迪拉克的成功对于上海通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另外也是重新标定其产品定位和细分市场。
在凯迪拉克大张旗鼓之时,进入中国15年的别克品牌也在探索新的路径,在中高档车惨烈的竞争态势下,别克选择了“向上半步”,通过科技与艺术等一系列的活动,改变其固有的公商务沉闷形象,转而走向运动化路线。通过运动性轿跑车上探是别克近两年的主要方向。在当前中高级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别克的努力见到成效,其25-30万元区间的产品在高档车下探的压力下仍然保持住了自己的份额。
同时,随着中高级旗舰车型迈锐宝的入市,雪佛兰在中国也开启了全系列的时代。按照上海通用的规划,200万辆的目标中,雪佛兰也将承担其中的约半壁江山,因此产品的全系列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至此可以看出,在凯迪拉克的统领之下,三大品牌已经逐步完善布局,并且互为支撑。譬如,“双君”与迈锐宝构成了中高级车的三角阵型;而未来上海通用的SUV战略也将同时在三大品牌之中展开。
随着凯迪拉克加快扩张以及未来可以期待的国产,上海通用产品品类以及品牌力都将得到大大加强。现在,叶永明手中的第三张牌已经揭晓,其后续动作更值得关注。
“也到西部去”
与产品规划相适应的就是产能规划,此前,上海通用武汉基地曝光,它是上海通用继上海金桥、烟台东岳和沈阳北盛之后的第四个生产基地。此次叶永明详细解读了这一基地的规划。
叶永明告诉《汽车人》:“之所以选择武汉,也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之前汽车市场围绕沿海地区,而今后中部和西部地区将带动增长。”武汉地处华中,可以辐射中部和西南部,另外,武汉有着良好的人才、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的基础,这些条件使得武汉成为上海通用第四生产基地的所在地。
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上海通用正在武汉打造一个5.8平方公里的汽车工业园区,生产基地占2.2平方公里,另外2.9平方公里则引进零部件配套供应商、0.6平方公里左右的物流基地。武汉基地设计一期产能30万辆,主要生产中小型车,包括传统型乘用车、新能源车及SUV等。
除了武汉基地之外,上海通用北盛工厂也开始建设三期项目,叶永明确认这一项目在去年已经启动,也将于2014年前后建成投产。这是一个新的基地,面积有5平方公里,其中2.1平方公里是制造厂区,3平方公里是零部件园区和物流园区项目。
在当前车市低迷的情况下,上海通用如此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引人关注,叶永明表示,两个新工厂将在2014年建成投产,“这也将是‘十二五’规划非常关键的一年,对上海通用实现200万辆的目标非常重要。”
事实上,各个车企的产能布局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譬如,一汽-大众南下在佛山建厂、西进在成都建厂,形成了三角形的布局,各车企的力量纵横交织,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势力范围。其中,“到西部去”已经成为众多车企的共识:这里经济活跃,增速已经远超东部一线城市。
上海通用第四基地选址武汉,也为其在全国版图上布下了重要的一子,这一进程得以迅速推动则来自于叶永明。据了解,从最初考察到最后拍板,仅用3个月时间,叶永明更是数次亲自考察。
在他的推动之下,上海通用产能建设迅速铺开,从根本上保障了其产销量目标的实现。
“再造”大区制
在产品和产能陆续到位的同时,上海通用也掀起了营销体系的创新和改革。事实上,在当前微增长的市场格局下,任何一个车企都无法回避激烈的竞争态势。
即便强势如上海通用,也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大区制改革。据了解,未来上海通用各个大区,将具备完善的机构设置,以实现现地化的管理,同时,区域营销前移,营销决策下放。
事实上,随着市场不断细分,不同的区域已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全部通过总部制定政策,一方面受制于流程,另一方面总部需要兼顾全国,无法实现快速响应。
上海通用率先掀起的大区改革有可能引起行业营销格局的震动。
叶永明告诉《汽车人》,上海通用进行这一变革正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激烈竞争态势:“市场高速增长时,企业分得一块增量蛋糕相对更容易一些,而一旦市场低速增长以后,企业仍然要实现增长,就意味着要从竞争对手的份额中去争取一块蛋糕。”
“虎口夺食”就要具备更强的能力,此次上海通用大区制的改革,正是为了这一点。据了解,叶永明在上海大众任职时,就以创立分销中心闻名,并且通过此举扭转了上海大众的颓势。
现在叶永明再次开启营销模式的变革,对于日渐庞大、掌管着三大品牌营销的上海通用来说,可谓是一次重要的转型举措。
上海通用内部人士透露:“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迅速充实和完善原有大区的功能,这更能适应我们在全国竞争的需要。”尽管上海通用的大区制尚未完全实现转身,但是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叶永明提供了一个数字:2012年第一季度,上海通用的市场占有率由去年的9.2%增至9.9%。
这意味着,上海通用在大市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得市场份额。
在叶永明的主导下,自去年上任之时宣布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之后,他已经开始规划全价值链以适应这一产销规模。不过,3个国产化项目,最早的也要到2014年才能实现生产。在这些项目尚未落成之前,上海通用的期望值是“稳中有进”。2012年,上海通用定的目标是130万辆,与去年123万辆相比,增长并不高。所不同的是,叶永明希望旗下3个品牌都能呈增长态势。
战略转型是今年的重点,叶永明将带领上海通用实现这次高难度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