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重庆百事达总经理林绍军,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酒店自助餐桌旁,他一边就餐一边把玩着IPONE手机,看到端着餐盘到处找座位的《汽车人》,抬头一笑,热情地邀请到对面入座。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nice”的男人:面孔干净,衣着得体,声音略微带点磁性,散发着出40岁男人的沉稳和睿智。
喜欢聊天,且很会聊天。一杯果汁还未见底,他已经点开手机屏幕,让《汽车人》看他关于上午的论坛(流通协会年会)发出的微博了。
接电话,发短信,发微博,作为重庆最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民营汽车销售集团领军人,他已经习惯了运用这样的移动平台来远程管理和宣传企业。
和他一样保持这个习惯的还有公司的大部分员工,百事达免费为每个主管级以上的员工配备了IPONE手机,并在去年5月份成立了新媒体部,有30多名专职员工负责搭建打造这样一个信息化的营销与传播平台。
“通过这样一个平台,集团旗下的数十家4S店动向,资源调配一目了然,沟通畅通无阻。”说到这里他有些自豪地补充道,“在百事达,两千多名员工,甚至连清洁工阿姨都会上微博。”
案例可以信手拈来。这不,新年快到了,重庆百事达的微博大拜年活动也拉开了帷幕。“以往过年,吃着火锅,唱着歌,打着麻将就把年过了;而今年,上着微博,开着免费车、用着赢来的电脑就把年过了。”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词下面是丰富多彩活动。
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地处西南一隅,却是全国率先进入全员“微博营销”时代的汽车经销商,并把一新型的营销模式运行的风生水起。
既是职业经理人,又是重庆工商大学MBA课外班主任,林绍军健谈,却不愿意用过多的语言来谈自己,更愿意聊百事达的经营,在他看来,“这些经验或教训,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些启示,会更有意义。”
从“倒爷”做起
作为重庆乃至中国最早的一批民营汽车经销商,百事达的成长,见证着重庆乃至中国汽车经销模式的演变。
1993年林绍军辞去稳定的财会工作,涌入“下海”的浪潮,第一站就来到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海南。好景不长,海南经济逐渐下滑。两年后,年仅25岁、时任海口某公司财务经理的林绍军受杨敏(现任重庆百事达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力邀,共同筹建百事达汽车销售公司。
“一部电话、一张桌子,就是当时的所有的办公用品。从庆铃厂将定单拿到手,然后卖给外地的经销商,就是我们当时的营销模式。”林绍军回忆起当时的汽车营销模式,仍然是记忆犹新,“卖车的居然没有看到车就把车卖出去了,并且市场还是外地而非重庆本土。”
这多少有些借助资源空手套白狼的感觉。这种经销模式的弊端在于,上面受制于厂家,下面受制于经销商,自己手上实际没有客户。这样,挣到的钱只是极少的中间差价,大额资金永远只是过路财神,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扩大经营。
“如果我们把厂家的车拿来摆在一个房子里,像卖百货商品那样卖,这部分客户不就成我们的市场增长点了吗?”林绍军带着这样的想法,于1996年3月,在鹅岭租了一个门面开始了汽车的展厅销售模式。
重庆的汽车展厅销售模式,也由此拉开序幕。第二年,百事达拿到上海大众37辆代销合同,于现在而言,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对于百事达而言,这却是一个转折点,林绍军笑称,这是从“二道贩子”到“正规军”的转变。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大众到雪铁龙,百事达代理的品牌越来越多。为了促进消费,早在1998年,百事达就开始采用按揭消费的模式,成为国内是第一批涉足消费信贷的经销商。事实上,在国外,采用消费信贷方式购车的比例达到了60%-70%,但在国内市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还只是方兴未艾。但由于着手早,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现,这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并成为百事达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尽管在汽车销售信贷领域早早起步,但彼时,在林绍军和同仁们将更多的目光还是放在汽车销售上,并没有看到“脏兮兮”的修车背后的巨大利润,这让他们错失了一个巨大发展良机。
“当时眼光很短,认为卖车就跟现在卖白菜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完了。当时的思想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更别谈客户的信息和档案了。”说到这里,他有些遗憾地向《汽车人》讲了一个小插曲。
1998年年初,广本准备将4S店模式第一次引入中国,在全国进行招商,也邀请了当时在重庆已经小有名声的百事达。百事达董事长杨敏与林绍军一起参与了谈判。当时任广本销售本部长的金山裕则问他们是否愿意投入1000万来修一个店时,林绍军他们心里就打鼓了。“这么多钱,什么时间能挣回来?”这样,就失去了做广本第一家4S店的机会。
“一个人的眼光太重要了。”时至今日,提起这段旧事,林绍军仍感慨万分,这件事带给林绍军的教训就是,做事情要具有前瞻性,处处先人一步,不断创新,这成为他管理下的百事达成功法宝之一。
打造自己的品牌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仍然是以制造商为主导。按照品牌专属销售使得汽车品牌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很多经销商实际只是履行着配销商的角色。这样使得即使以后发展壮大,成为经销商集团后,仍然面临一个身份的尴尬:缺少自我。这几乎是大部分集团经销店的软肋。
“中国汽车经销商为什么没有完整的话语权?是因为你没有独立的品牌。”林绍军很早就意识到这点。因此,他在百事达起步的阶段,在大部分车商都在想赚眼前的钱时,他就提出了企业品牌决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路。
在1995年销售庆铃时,林绍军就已经开始托关系在报纸上打出“豆腐干”广告了,当时的广告词很简单,也很直接:买车到XXX,然后是地址,电话。两年后,足球甲A联赛在重庆举行,林绍军毫不犹豫就拿出了20万元,在体育场旁边打出广告牌。
15年前,20万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百事达是惟一借助甲A扩大知名度的汽车经销商。由于彼时,主要媒体还是传统纸报纸,林绍军就在赛事期间在当地报纸体育版持续刊登广告,这样,一场赛事下来,大多数的重庆人也认识了百事达汽车。
公益活动是百事达进行品牌打造的另一种方式。早在2000年,林绍军就推出了“高考希望工程”高校新生接送活动,这一开始就坚持了12年。
林绍军最初的想法是,8、9月份是汽车销售淡季,那不如找些事情做做。送天之骄子们去火车站、码头的活动花钱不多,既能帮助大学生,也能让更多人了解百事达,何乐不为?
后来坚持下来,则更多出于义务。12年来,上万名大学生在“高考希望工程”的护送下,踏上了自己的大学人生路。这让林绍军很有成就感,尤其是看到,由他们送出的大学生,如今走上工作岗位,也接续接力送大学新生的活动,这种成就感会更强烈。
效果显而易见,他们送出的大学生们后来成为百事达忠实客户的不在少数。林绍军告诉《汽车人》,目前接受百事达帮助大学生多集中在重庆偏远地区,这也是百事达销售网络需要下沉的地方,为打开销售局面起到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口口相传,百事达已经成为重庆市最知名的经销商品牌。
让大家了解百事达,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各个汽车品牌4S店的服务流程,标准大体相同,凭什么让消费者去选择百事达?
他笑着解释道,经销商不参与产品本身的制造,不能在产品上为消费者提供改变,惟一能够把握与提升的只有是服务。正是如此,林绍军提出了 “一次性修复”的概念,这包含3个涵义:一是维修必须一次性修复;二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三是必须客户完全满意。3个条件任缺一项就是“非一次性修复”,那就是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林总会“很生气”。
对于经销商而言,这是一个相当苛刻的指标控制,这一招既能压倒对手,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只有在高强度的压力下,内部服务的质量才能真正提升。”林绍军强调道。
意识到汽车市场未来的竞争取决于服务的升级,在高端品牌的经营上,林绍军也力求给客户带来更高端的服务。去年8月,号称西部最大最豪华的汽车4S店会所,进口大众百事达4S店的“华轩VIP会所”正式开业,内含雪茄吧、影院、西餐、浴足、美甲等.一应俱全,这样的高标准,在全国的4S店中都属罕见。
“对于高端客户而言,一个围绕汽车又超出汽车之外的沟通平台非常重要,百事达希望能搭建这样的平台。”他告诉《汽车人》。
“在我们了解的经销售中,重庆百事达有明晰高远的战略,激情和谐的企业文化,一流的奋进团队,一流的精细管理,其影响力将超越各类奖项惠益于广大用户之中。”说这话的是江淮汽车销售总经理王朝云。
合作伙伴给予如此高的赞誉,这也是对于林绍军领导能力的认可。从创立之初痛失广本首家4S店,到现在遍及重庆各区县近30个营销网点;从不愿意做维修,到熟谙卖车盈利的多种“门道”;从销售额从零做到30多亿,在重庆的经销商集团中名列前茅……17年来,林绍军见证并带领着百事达一路前行。
“很多东西已经无法从我的身上抹去,百事达的事业已经深入我的骨髓。”回首一路走来的过程,他这样感慨。
(作者/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