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但我们也陷入了所谓车与人争地、能源危机、环境的负效应的汽车社会三大陷阱。相比之下,美、德、日、韩进入汽车社会多年。尤其是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严格的交通法规是稳定汽车社会的前提。
德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不设上限高速公路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交通秩序最好的国家之一。在柏林,挂着各国车牌的汽车自由往来,车流量相当大,但并没有类似单双号限行的规定,也很少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主要路段连小剐擦都很少,即使在一些偏僻路段也很少见到行人闯红灯和车辆违章。这绝对不仅是德国驾驶者比中国驾驶者素质高的问题,还有严格的法律制约。正如挂深港两地牌的车在深圳横冲直撞,在香港却老老实实。如果在德国发生汽车撞人,赔偿几乎都是惩罚性的,少则几十万欧元,多则上百万欧元,因而在德国开车都会十二分小心,即便有些高速不设上限,大多数车辆还是自觉限速行驶。
其次,高昂的汽车使用成本改变了车辆的使用方式。
在日本,大阪、东京、名古屋的市中心不仅停车场少,且费用高得惊人,一般没有免费的短时间停车;一旦违章停车被抄牌,高额罚款足以让人“受惊”。在日本和德国,虽然路桥费税和汽油价格不高,但并不鼓励家庭频繁更新车辆,比如日本,一辆日产奇骏,使用3年,在二手车市场只能卖人民币两万元左右。因此,日德国汽车回收业虽发达,但二手车市场并不像美国那样活跃,高比例折旧,无形中也减少了汽车的数量。
第三,管理者致力于提高汽车使用效率。
在德国,一般从市区到高速公路的行程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也正是如此,德国政府鼓励汽车只用来远距离交通,在高速路口多设有停车场,方便驾乘人员更换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有的城市提出“无车市中心”口号。
当中国人在为自己摘掉自行车大国的帽子而欢欣鼓舞时,德国正在成为一个自行车的国度;当我们在讨论公车腐败的时候,德国拥有30万人口的明斯特市政府才拥有两辆公务车,一辆用来运货,一辆用来接送重要访客,包括市长在内的所有公务员都乘坐自行车上下班。即便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一些州专门有客车和多乘客道路,那些只有一名乘客的车辆只能在固定的车道上行驶,无论超车还是加速都受到限制,无形中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
第四,“汽车社会”绝不是“汽车的社会”。
中国汽车行业一直强调汽车的安全性,但当汽车越来越像装甲车时,却蝉联交通事故死亡率和死亡人数世界首位几十年。这绝不是中国行人安全意识缺乏可以解释的。当我们的天桥越修越高、越修越长,非机动车道正在慢慢消失的时候,德国的市中心和旅客集散地却几乎看不到天桥,这主要是要方便自行车骑行者,即使在不得不设置天桥的路段,一般也设有自动扶梯。日本虽然天桥众多,但很少设在十字路口,主要是跨越轻轨等轨道交通或直接连接一些重要商业枢纽;为了给行人更多的步行空间,在东京西新宿地区的车用道路,已经实现了全面地下化。
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稳定的汽车社会绝对不是限制车辆的使用,而是应该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政府完全有能力引导和改变汽车的使用方式;严格的交通法律规不仅可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同时还要避免以汽车的名义绑架公共政策,实现对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的尊重和关怀;即便我们现在还无法接受“无车城市中心”这种做法,但还是可以在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寻找到符合中国汽车社会建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