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8期

大众:未完的卡车“帝国梦”

作者:
时间:
2011-08-07 10:08:14
 
德国大众集团的卡车帝国梦想,终于有了更进一步的进展。近期,强制性收购德国卡车制造商曼55.9%股份,将为大众与戴姆勒及沃尔沃在卡车细分市场抗衡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全球商用车领域(尤其高端重卡)的现状是群雄并立:奔驰重卡、沃尔沃卡车集团、塞特拉、斯堪尼亚、曼、大众商用车部门……尤其是后三者,演绎了若干次股权收购与反收购的三角大战,最大的推动力,无疑是大众的商用车野心。
今年6月29日,曼董事会正式拒绝了大众137.6亿欧元的强制收购要约,认为后者的普通股和优先股收购计划“没有体现曼的价值”。仅相隔数天的7月4日,大众称已完成对曼的绝对控股,持股比例53.7%,同时拥有55.9%的投票权。再加上斯堪尼亚45.6%的股权,大众公司似乎已经接近自己的梦想,CEO文德恩称“非常满意”。
曼第三方股东的决定,给了董事会一记耳光。显然,大众成功地利用了这两者的分歧,董事会内的大股东掌握的投票权不足以阻止大众。大众虽然顺利控股,但也给曼董事会留下了“不和的金苹果”。接下来的三方合并未必顺利,因为这件事需要2/3票数同意。
可见,三方合并和增持股份完全是两码事。
问题不在于报价,没有哪个被收购方公开宣示,完全满意收购方的首轮计划,被双方接受的最终方案都要经过讨价还价和痛苦的妥协。问题在于,曼和斯堪尼亚都没做好准备,与大众彻底合并,不管是通过复杂的三方换股,还是诱人的全现金交易。
不管在欧洲,还是在中南美,曼和斯堪尼亚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其产品线和目标顾客群基本重合。大众公司如何说服曼和斯堪尼亚的股东们,以消弭长期的敌意?公用的采购和研发平台固然能够节约成本,但市场呢?三方划界而治还是像以前一样打乱仗?不解决这些问题,合并就是空话。
瑞典斯堪尼亚是汽车行业中的异类,其坚持的“三不”政策(不合资、不合作、不间接投资),无视汽车业内的当前潮流。与竞争对手不同,它擅长于16吨以上重型卡车,是专业的重型商用车制造商,其模块化组合系统在业内独树一帜。但它的产品太贵了,在中国销售的最便宜的重卡拖头也要80多万元,所以斯堪尼亚中国销售部每年的业绩都在200多辆,相对100万辆的市场来说,毫无影响力。
也许正因为产品太贵了,斯堪尼亚认为本地化生产无助于解决成本问题,无法同国内重卡企业拼价格。放弃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时间被浪费在等待政府改变政策上面。
2009年的巨额亏损,迫使斯堪尼亚有改弦更张的打算,这也是大众能够增持其股份的原因。同期,曼接到的定单也由90亿欧元减至46亿,但好歹仍保持正收益,这两年的盈利环境正在改善,曼面临的最艰难局面已经过去。
有意思的是,大众一方面表现得漫不经心,似乎此举只是因应德国法律(控股30%以上,就必须对其余股份提出强制收购要约);另一方面,是大众自己主动达到30%收购触发线的,其目的不言自明。
由此,2006年曼和斯堪尼亚都企图收购对方,显然有大众在背后提供支持。无论哪个方案成功,大众期望的“三国统一”就成了现实。只是不知道重卡三国何时一统。何况,“三国统一”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仍然面临其他巨头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在欧洲市场日渐萎缩的情况下,竞争只会来得更残酷。只有其中一家或两家企业发生深刻的财务危机,才有可能屈就昔日的竞争对手旗下,变成对方的子公司。这无关面子,不过是纯粹的生存斗争。
在此之前,如何处理好彼此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潜在合并伙伴的关系,这是文德恩一直头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头痛多久?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