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8期

李跃平 军车判官

作者:
时间:
2011-08-08 17:52:53
 
在重卡企业和部队之间存在着这么一类特殊的军人。有人说:“他们是裁定企业所生产军品‘生死’的裁判员。”还有人说:“他们是老百姓中的军人,是军人中的老百姓。”
这些外界对于他们身份的描述,给他们披上了一层层神秘而又威严的面纱。而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却是这样的——“其实准确地说,我们更像是教练员,在企业产品研发、制造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最重要的是为企业与部队的沟通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驻扎在中国重汽26年的总军代表李跃平,对于军代表身份的理解。
把他们定义为决定企业所提供军品的生死“判官”,其实只是触及这个职业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他们工作远没有那么简单,处在企业与部队间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对于这些重卡企业的了解以及的观察,比任何人都要透彻。
 
当军代表不简单
李跃平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驻扎在重卡企业军代表中的典型。
1985年,李跃平从天津大学军事交通学院毕业,原本想回山西老家从业的他,却被分到中国重汽做一名军代表,不过山西人的外向、直爽、适应力强的性格,使他坦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从此就在山东扎下了根,并且一扎就扎了26年。
“军人中的老百姓,老百姓中的军人。”如此复杂身份的描述,就注定不能像别的岗位的军人一样那么“简单”。
 “在别人眼中,我们把控着军品技术、质量以及服务这一关卡,所以对企业来说,我们像个裁判员,地位相对有点强势。但是其实我们在处理问题上,却也不会强硬,要让企业不仅口服而且真正地心服。”李跃平认真地说道。
这从他挑选新的军代表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军代表的定义的理解:一个合格的军代表不仅是一个专业的人才,而且还要有一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前不久,李跃平从山东本地一所大学,挑选了一个大学生,补充他所管理的军代表队伍。当时,学校推荐了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但是他偏偏从一堆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里,选出了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
 对于他的做法,很多人也不理解,军代表不是技术人才吗?为什么他会舍弃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干部,而挑一个学习成绩并不拔尖的普通学生呢?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李跃平狡黠地笑着说:“在挑上他的时候,我背后做了很多工作,通过他的同学和朋友,我了解到他平时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能力上,很不错。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能把人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从他挑选新兵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军代表不仅是一个技术人才,同时还是一个融入“老百姓”的军人。“虽然军代表不参与企业的管理,但是却要融入这个企业。”
 
军车地位之重
在李跃平26年的军代表生涯里,他站在整个国家军车行业的高度,观察着国内军车以及生产这些军车的企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国内载重8吨以上的重型车只有济汽的黄河、陕汽的延安和川汽的红岩。它们的产量都很少,而且性能低,遇到重大工程和军用的重卡,还须从国外进口。这对国家安全,对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对部队作战、训练都极为不利。
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务院批准引进斯太尔技术,1985年,第一辆斯太尔重卡下线。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斯太尔平台技术已经成为中国重卡理解新技术的底蕴,深深嵌入了中国重卡业的体内。
所以,国内大多重卡企业的众多新车型,都是基于斯太尔技术平台上的创新。随着中国的发展,重卡产品同质化的矛盾也越加尖锐,这也成为军车发展的瓶颈。
就目前军车现状,李跃平对《汽车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大多数军车产品技术都是基于以前斯太尔平台上的,没有质的差异,大多数零部件供应商都是重复,这非常不符合当今国情的发展,国内的军车迫切的需要更新的技术,来突破这一瓶颈。”
 而在求变这一点上,中国重汽给李跃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1956年济南汽车制造厂(中国重汽的前身)建厂至今,中国重汽先后为部队提供了黄河系列、斯太尔系列和HOWO系列军车,其中由中国重汽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HOWO,2008年实现了驻港部队对斯太尔军车全面切换,改变了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是基于斯太尔技术平台开发军车的现状。
 2009年,与德国曼合作,引进了先进的TGA整车及欧Ⅲ、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3种型号发动机制造技术。“这对于提升中国重汽的整体技术水平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李跃平说。
目前,中国重汽投资逾100亿元用于技术中心改造,把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改造成为汽车行业惟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重汽特种车公司董事长刘景贵甚至如此评价军车对于中国重汽的重要意义:“中国重汽军车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重汽的发展史。”
为什么这些重卡企业可以为军车不计成本回报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去打造在集团内占据很少量的军车?对这一问题,李跃平给出了答案:
“虽然占整个企业销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却可以代表整个企业的‘脸面’,这些军用产品不论是用于国庆阅兵,还是维和部队等其他军事领域,它们都是企业最高技术的研发实力象征,是企业产品最高技术的体现。”李跃平说。2009年10月1日,中国重汽肩负41辆国庆阅兵车的任务,就是中国重汽产品实力的重要体现。
当时中国重汽把这次任务冠以“中国重汽2009001号专项任务”。这项任务被中国重汽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继国庆35和50周年、与陕汽分家后的第一次全部由中国重汽独立承接阅兵车的制造。
 “参加国庆阅兵,这机会可遇不可求。那段时间不论是我们这些军代表还是中国重汽的人,压力都很大,每天神经都绷得很紧,对生产的每个环节,可以说都细致到位,在临睡前,还不放心都要看一眼。”李跃平回忆道。
 虽然这41辆军车只有几十秒的镜头,但是这对于李跃平以及中国重汽来说,这都是永恒的瞬间,值得一辈子骄傲和自豪。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