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奇怪,克莱斯勒难道不一直是跨国企业吗?是的,它曾经是。但在经历了与戴姆勒的离婚和破产保护之后,其原本在“三大”中最弱的海外经营能力,再次遭到严重削弱。
其5年复兴计划,头一脚(2010年)没有踢响。原因首先在于市场结构没有改变,九成以上销量仍来自北美。如果只看市场结构和销量数据,很容易把克莱斯勒看做单纯的美国本土企业。
其次,除了JEEP和RAM品牌,其他如道奇、克莱斯勒品牌均未达到销售目标。总销量156万辆,为预定目标的89.2%。虽然中国区2010前三季销量激增107%,但难掩整个复兴计划实施不利的尴尬。
不过,菲亚特接手克莱斯勒两年来,双方为合作所做的事,已经超过戴-克9年的成绩。菲-克CEO马尔乔内功不可没。
技术平台共享方面,菲亚特今年计划推出的5款新车中有3款都来自克莱斯勒,包括蓝旗亚Thema,是克莱斯勒300C的欧洲版,菲亚特Freemont则是道奇Journey的欧洲版。
同时,菲亚特凭借小型车技术优势,帮助克莱斯勒规划了多款新车型。其中首款车型据称在菲亚特500型的平台上开发,但采用不同于500型的5门掀背式。这是克莱斯勒进军小型车市场的试水作品,将在克莱斯勒品牌认可度较高的南美和亚洲先行发售。双方都通过共享平台降低了开发成本。
克莱斯勒显然希望改变车型设计风格过于美国化的特征,以便为重新国际化做好准备。
股权方面,菲亚特已经将持有的20%克莱斯勒股权增至25%。为此,前者剥离了工业用车(拖拉机、卡车)部门,在米兰交易所进行IPO。此举一方面出于“没有理由将两家无明显共同特性的部门捆绑在一起”(马尔乔内语)。更重要的,恐怕是募集资金,以偿还美国政府的贷款。双方还计划,在2012年,让克莱斯勒在纽交所IPO,重新上市。在此之前,菲亚特增持股份至51%。但鉴于2010年菲亚特除了法拉利、玛莎拉蒂两豪华品牌外,在欧洲亏损3.8亿欧元,这个激进的增持计划很难按期实现。
合资工厂方面,菲-克一致同意尽快上马都灵新工厂,计划为欧洲和北美生产的阿尔法·罗密欧和新JEEP。但去年年底强硬的意大利制造工人联合会(Fiom)拒绝在协议上签字,理由是不同意克莱斯勒提出的“灵活用工制度”,导致1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搁浅。这是二者合作的重大挫折。
而在中国市场,克莱斯勒将中国市场看做国际化的重要一步,锲而不舍。虽然与北汽、福汽、奇瑞、长城都有过合作,但克莱斯勒仍在中国市场的门外徘徊,目前的输华车型均依赖整车进口。为改变落后局面,克莱斯勒将利用广汽菲亚特长沙工厂,于2012年生产国产化的道奇酷搏。后面据说还有SUV-3、SUV-4等未命名车型,这些车型统归菲亚特渠道销售。
与此同时,菲亚特在中国同样有折戟沉沙的经历,况且,在亚洲市场,菲亚特的号召力似乎并不强于克莱斯勒。双方在道奇品牌国产化方面,利益似乎并非完全契合。
尽管如此,克莱斯勒伸展国际化触角必须借助菲亚特的力量,这取决于双方合作的深度,也取决于克莱斯勒对自身结构性缺陷的改造力度,而后者同样需要借助菲亚特。克莱斯勒已经将自己的未来与菲亚特捆绑在一起。
与戴-克不同,菲-克似乎是一次认真的婚姻。按照马尔乔内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克莱斯勒打造为大众、丰田式的全球量产汽车制造商超级联盟中的一员。该庞大计划虽然在局部推行并不顺利,但克莱斯勒重新走国际化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