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找东西,意外地翻出了一件“古董”——11年前买的诺基亚8210,我的第一部手机。现在看来,这款机器造型做工仍可堪称黑白屏时代的经典。然而,今时今日,诺基亚已经不再是手机业老大,触摸屏智能机时代辉煌不再,不得不与微软联手谋图东山再起。
诺基亚的故事恰好印证了一个定律——没有一个公司能连续在两个时代做领袖。这是一个在IT业流传的定律,只不过不如摩尔定律那么广为人知罢了。
比如在诺基亚之前,摩托罗拉曾经称雄模拟手机市场,但明知GSM标准得到大面积推广,却迟迟不愿转型,还投入巨资启动铱星计划,结果巨亏,在数字机时代被诺基亚拉下马来。再如PC机时代王者微软在网络时代敌不过facebook等互联网企业,也是同样道理。
在汽车业,技术更新、企业更替的速度远低于IT业,即使像克莱斯勒这样曾经辉煌、几次遭逢危机的企业,也能通过被收购等方式辗转生存下来,所以人们对这条定律似乎很陌生。但其实,汽车业也能找出很多符合这一定律的例子。
比如通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第一,但却后院起火,丰田等日本企业以更小巧更精致的车型挤占北美市场,使通用不但痛失第一宝座,而且亏损严重,在金融危机中一度申请破产保护。
丰田则是刚刚取代通用登顶,就接连遭遇一系列不利事件。先是北美市场上遭遇“刹车门”,接着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受到质疑,刚缓口气,又碰上日本地震加海啸加核辐射。看上去,似乎都是客观原因,但其实内部问题却是其盛极而衰的主因。
再比如,在中国市场,大众实力众所周知,祖孙三代车型同堂,但在SUV市场上却行动迟缓,城市SUV如火如荼时错失发展良机,尽管途观上市时有媒体捧场,大谈“迟到的理由”,也无法掩盖真正的事实。
既然汽车业也未能免俗,那么不妨仔细研究一下这一定律背后的道理,相信对汽车企业也有启发。
为什么一个时代的老大却在下一个时代落伍?是技术储备不足吗?不然。
市场大佬们有相当充足的技术储备,例如诺基亚其实早在苹果推出Iphone之前就掌握了触摸屏技术,却迟迟没有推出。再如通用在小型车上技术仍算不错,面对丰田等日企抢占北美市场的危机,启动了土星计划,耗资巨大,但却始终没有达到每年50万辆的销售目标,最终土星品牌在金融危机中被剥离。
坦率地说,落伍的直接原因在于他们对市场的把握不准,或是尽管有技术储备,却没有在合适的时机推出,或是在跟进新技术新时代的过程中显得磕磕绊绊,进退失据。
再探究下去,为什么市场老大们容易趋向保守谨慎?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
这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性格。当一个企业成长为一个时代的王者之后,这个企业的性格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趋于保守,潜意识里认为新生事物或市场会危及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因此会出现决策迟缓或者动作走形。
这就好像一个足球队,先进球之后,动辄退缩防守,希望把比分保持到终场,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这种思维的球队经常遭遇黑色几分钟的惨剧,这点相信中国队球迷都耳熟能详了。
这种潜在的思维定式会影响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比如用人上趋于保守。丰田在北美曾显得十分入乡随俗,让当地人唱主角,但随着时间流逝,曾为丰田立过汗马功劳的北美本地高管渐渐被边缘化,普拉斯、梅耶、法雷都是这样的例子。普拉斯甚至在丰田升他为专务董事两个月后就辞职了,个中原因圈内人尽知。而这还只是丰田问题的冰山一角。
看了上面这些分析,是不是会觉得悲观,似乎这个定律无法突破。其实未必。即使一个时代的王者无法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领先者,但可以在再下一个时代重回巅峰嘛。比如IBM,蓝色巨人曾经一度衰落,但在郭士纳的领导下又重新成为新一代起舞的大象。所以说定律后面还有特例,不必悲观,只须努力突破常轨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