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飙突进又一年,郑梦九曾经的担心几乎减到了最小——两大品牌如何相得益彰,这似乎已不成问题。
现代起亚汽车2010年以574余万辆的销量,一举超过福特荣升全球第四,市场份额首次达到8%,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都有不菲的成绩。前者首次突破了70万辆,而后者也达到30万辆之上。韩国人继续在全球展露着咄咄逼人的态势。
相对于迅猛多年的北京现代,后起的东风悦达起亚通过几款主力产品,逐渐打破品牌瓶颈,将小品牌提升到一个主流地位。两大品牌显露和谐相处迹象。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当面,在中国步入百万辆俱乐部的现代起亚汽车,贡献销量的产品还是集中在中低端。
现代和起亚几乎所有针锋相对的产品,都出自同一个平台,即使刚刚在中国上市的起亚K5和现代新索纳塔,虽然有不同的设计风格,现代开始更强调流体线条,雕塑感觉,起亚的欧洲设计师用统一的虎啸前脸,进行着形象重构。但是,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差异化很小的两大品牌更加趋于一致。没有太多理念和品牌定位方面的差异,至少让很多中国消费者觉得,很难去区分两个品牌,因此,很多人说起韩国车,就搞不懂现代和起亚之间的关系,也弄不懂哪些车是现代品牌,哪些车是起亚品牌。
韩国汽车进入中国的近10年,现代和起亚品牌在各自的合作体系下运营,但两者在品牌知名度、销量方面差距很大,2010年,现代超出起亚有一倍之多,但即使如此,你很难觉得,现代的产品就比起亚的产品高明多少,现代的品牌比起亚高出了多少,两者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虽然现代与起亚的中国伙伴北汽和东风对于合资体系的战略各异,但在现代起亚一个集团之下,韩系车在中国的步调一致,似乎在拧成一个整体。在这样的趋势下,2011年,现代和起亚在中国又面临着几乎一样的问题,而且做法也是惊人的一致:通过切入中高级车市,以提升品牌。
尤其是福瑞迪、智跑和soul等产品推出后收到良好的品牌提升效果,东风悦达起亚上升到主流,今年3月乘势推出了中高级车K5,当初定位模糊的现代和起亚品牌,被进一步拉近,共同在中国消费者中强化着“韩系车”的概念。
除去将要上市的新索纳塔和K5不说,整个现代和起亚的品牌按既定轨道发展几成一体,在中国市场,过去内耗业内熟知,那么在品牌塑造上,现代和起亚究竟应该有什么不同?
共同的天花板
品牌力能否提高,成为整个现代起亚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头等大事。
韩系车在全球的品牌力低于传统列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已在全球第四的位置上,在中国市场,业已进入百万辆俱乐部,拥有无数的用户,现代起亚汽车在中国车市成为后来居上的典型,但没有高端车型和较强的品牌力,会影响现代起亚的长足发展,会进一步置身于日系、德系和自主品牌的夹击之下。
其实,现代汽车很早就打响了品牌战役。早先推出的索纳塔御翔、领翔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有人将在北美背负盛名的第八代索纳塔称为北京现代塑造品牌的终极武器,北美市场的成功,给了北京现代充足的自信,北京现代高管也说,要“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想见,对于北京现代来说,新索纳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而对于起亚来讲,过去过多地被罩在现代品牌的背后。提到韩系车,人们首先会想到现代。比如,伊兰特、悦动的口碑在北京乃至全国形成的张力,远非福瑞迪、赛拉图可比,双方相差悬殊的销量,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这和起亚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不合。
2010年,现代在全球销售愈360万辆,起亚为213万辆,但起亚品牌的增速远超过现代,为38.9%,前者为16.1%,在中国,不包括进口车,起亚才是现代的一半,起亚品牌的影响力远远低于现代。
过去的一年,东风悦达起亚进展很快,但最高端车型商务车嘉华无力承担销量任务,对品牌的提升非常有限,轿车最高级别的为福瑞迪,SUV为智跑,都迅速成长为各自市场的主力车型,这无形中极大提升了起亚的品牌。但是,相比现代,起亚面临的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日系和德系,还有同宗的现代。
尽管有着相同的突破品牌的命运,但是各自不同的境遇,并不决定着现代就一定比起亚更容易突破天花板。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新索纳塔和K5的比拼,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各自的品牌力。
谁左,谁右?
提起现代汽车,伊兰特的口碑可能远远高于北京现代的首款车型索纳塔,庞大的销量和北京满大街跑的出租车伊兰特,使得伊兰特成为北京现代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很少能想到御翔、领翔,相对于现代,后发制人的起亚走上了快速增长期,soul、福瑞迪和智跑的引入,很快让人看到了过去不曾见的充满生机的起亚,起亚似乎终于攀上了和现代齐头并进的份,但一个事实是,两大品牌两大厂商动作过于一致,手法雷同。
这不是巧合。
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成立都在2001年左右,推出产品都在2002年、2003年左右,前者首款车是索纳塔,从中级车市场切入,后者首款为千里马,从较低的经济型车切入,两大品牌一开始就给人一个明显的区隔,到今年分别将把中高档车第八代索纳塔和K5引入,回头看看,两个企业销量差别虽然甚大,但几乎走在一样的节奏上。
再看看伊兰特和赛拉图、远舰和索纳塔、途胜和狮跑、悦动和福瑞迪、ix35和智跑,它们推出时间间隔不长,定位差别不大,可以说殊途同归,从当初高低两端不同的定位,到如今全面短兵相接,现代和起亚在中国走上了几乎一致的道路。
这样的后果是,相互竞争加剧,过去内斗残杀的局面,会不会继续上演?
在“韩系车”狂飙突进的态势下,除了郑梦九和现代起亚各自的中国高层,没人会专注两者在更趋一致的步骤下,对各自品牌有多大的内耗,如果乐观地说,这可能更会加重人们对“韩系车”的整体概念,毕竟,市场决定一切。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在中国经历10年发展后遇到品牌突破的瓶颈时,其塑造品牌本身的导向,也要突破。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必须要有明晰的区别他人之处,犹如标致和雪铁龙。
日系和德系也是很好的例子,个性千差万别的日系、德系汽车品牌和产品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区隔。比如,德系旗下的品牌,经济型车、中级车、高档车以及进口车,在中国车市具有非常明晰的外在概念。除了合资产品外,相对庞大的进口车数量,对日系和德系的品牌的塑造,是有力的支持,而现代起亚两大品牌2010年的进口一共才有5.7万辆。更不利的是,其高档车本身品牌并不过硬,对中国消费者没有吸引力,这些都不能形成欲对品牌突破的企业底蕴方面的支持。
在这样的态势下,向更高方向发展的现代品牌的内涵和起亚品牌的外在形象,就应当给消费者以鲜明的区别。过去,现代汽车的品牌核心是refined & confident(精练与自信),起亚是exciting & enabling(激情与活力)。这种过于雷同的品牌内涵,很难让人区分。
由于2010年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郑梦九提出了2011年产销633万辆的目标,使用多年的品牌口号“Drive Your Way”,也被更换为“New Thinking,New Possibilities”(新思想创造新价值)。
但是,很多中国消费者可能还是不明白,现代汽车是什么?起亚汽车又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