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汽车业是情有独钟,建国伊始就建设了“一汽”,不久又规划了“二汽”,文化革命刚一结束,又确定要建设第三汽车厂(建成了济南重汽)。那时是把汽车单纯看做生产资料,注重发展载货卡车,直到改革开放后,发展轿车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知道,没有轿车就不能形成现代化汽车大产业。
文化革命刚一结束,为了“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全国上下都为“大干快上”的情绪所笼罩,汽车业更是急于要“立于世界汽车之林”,提出了“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
那时的中国,一缺资金,二少技术,所有的只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而市场究竟有多大,也只是一种模糊的推论,因为人口众多,必然市场广大,至于大到成为世界第一,当时连想也不敢想。
所谓“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核心是要一步登天,“一口吃成大胖子”,不许有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发展过程。
几乎从零起步,如何能够“高起点”?“捷径”就是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即所谓“市场换技术”。
而与“大批量”相对立的概念则是“散乱差”;“小且散”,必然就“差”,所以一定要防止国内小企业乱上汽车项目。那时,汽车主管部门除了忙于审批合资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与“散乱差”做坚决斗争,绝不让本土企业进入汽车业。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宁予外敌,不与家奴”的由来。
因为只让外人干,不许自己人干,从一开始,中国汽车业就注定走上了合资的不归路。一位主管汽车的领导就曾戏言:现在连外国人的宴会都参加不过来,国内的宴会根本不去。的确,那时连他们的司机、内勤人员都忙着在国际宴会间穿梭。
为了满足“高起点”的要求,跨国公司就把成熟产品直接拿到合资企业生产,有的公司干脆把4个轮子卸掉,装船运过来,再装上轮子,就算是“国产车”了。合资中方主要工作就是把政府部门搞定,给企业开绿灯,在市场上把车子卖好,大家多赚钱,技术上的事情用不着多操心。
国内没有本土企业的低价竞争,对外有高昂的关税壁垒阻隔(最高时税率高达300%),德国市场一辆几千马克的桑塔纳,在中国要卖到20万元上下,还要走关系,批条子,合资企业简直想不赚钱都不行。所以人们说,“能上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就等于找到了一个金矿”,这样的好事情谁不想干?中国汽车开始在合资道路上一路狂奔。
回想当年,中国汽车既没有排放标准,也没有安全标准,消费者更没有品牌概念,加之市场供不应求,所谓“装4个轮子就能卖钱”,无论什么样的产品缺陷,消费者都能接受,是一个非常适合低点起步的产品市场。而中国本土企业却在反对“散乱差”的禁令下,不能进入,眼巴巴地瞅着肥水哗哗流进外人田里。
等到官方对本土企业网开一面时,20多年过去了,世界上主要汽车跨国公司尽皆进入了中国,合资公司已经把规模做得很大。刚刚起步的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在这种态势下,如何能与合资公司也就是跨国公司“平等”竞争呢?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赚的钱,多到用“盆满钵满” 已经不能表述了,它们有能力投入巨资开发产品,更有能力投入做产品市场推广,可以动辄花几千万元搭一个帐篷,可以请最大牌的明星代言,斯柯达产品尚未投放市场,就已砸下了数亿元的推广费,让资金捉襟见肘的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如何能比。如此形成马太效应,使它们的品牌形象越来越好,自主品牌却难以提升。同样档次的车,自主品牌配置甚至还要高一些,性价比更好,但在市场上就是卖不过合资产品,原因就在于品牌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还反对给自主品牌以特别支持,真好意思说什么“平等竞争”!
任何一个具有基本智商的人,都能懂得“教会学生,饿死先生”的道理,跨国公司与中国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目标,与中国汽车做强的目标具有天然的对立性,如果中国人掌握了核心技术,有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特别是有了可与跨国公司媲美的自主品牌,成为世界上的汽车强国,跨国公司如何还能继续在中国市场上赚钱?跨国公司能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日本、又一个韩国,把到手的“肥肉”再吐出来?所以,指望依靠合资企业、也就是跨国公司,实现中国人的汽车强国梦,不说是痴人说梦,至少也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今天,尽管跨国公司把话说得天花乱坠,可以与对他们有用的中国个人成为“挚友”,但是绝对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汽车强国,本能地希望中国永远做它们的装配厂,中国市场永远消费它们品牌的汽车,永远是它们的“品牌殖民地”。
跨国公司当然也明白,中国市场发展到今天,成为了世界最大市场,合资企业也出了一些人才,管理、营销,乃至开发技术,一点不让中国人掌握是不可能的,但是,品牌的阵地一定要坚守住。它们十分清楚,只要市场上销售的车子是它们的品牌,它们就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至于车子在哪里造的,是谁造的,其实无关宏旨。所以它们提出要把合资企业纳入它们的“全球体系”,不让你拥有自己的品牌,以达到用品牌长期统治中国市场的目标。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看到这种危险的前景,他们甚至以为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体系”,就身价百倍,并以此傲视自己的同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明白,一旦被纳入别人的“全球体系”,就是一支打着别人军旗的雇佣军!所以一汽老厂长耿昭杰才发出如此悲叹:“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
可悲的是,今天在中国汽车业,像耿昭杰这样“睁眼看世界”的人并不多见,有人仍然坚持认为“能造别人品牌的车也是一种辉煌”,他们为跨国公司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疯狂扩张欢呼雀跃,而且他们中有些人还占据着重要岗位,一定程度决定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方向。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然第一轮合资“市场换技术”的目标没有很好达到,就应当认真检讨,调整合资政策。现在可好,汽车业像抽鸦片上了瘾,又掀起了新的合资高潮,在合资道路上奔跑得更加迅速,不仅原有的合资企业力图把规模扩大,扩大,再扩大,不断建立新的工厂,新的合资企业也在酝酿进行。大众在东北有长春工厂,华东有上海、南京两个工厂,西南有成都工厂,现在又要南下到广东建厂,直接威胁刚刚问世的广汽自主品牌传祺,据称有关部门竟然有意批准!为什么就是不肯给中国自主品牌留一点市场机会,一定要把宝贵的市场资源出卖殆尽才肯善罢甘休?难道真的毫不在意担上永世不复的历史骂名?
中国现在不仅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大市场,也成为大众、日产等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市场,而且还正在成为更多跨国公司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是不是就是要成为这样的 “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