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刘金良的职业生涯,在人生的45岁迎来了最美好时光。
微笑,倾听,随手记下问题的关键词,甚至是提问记者自报的“家门”,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而又气定神闲。
吉利品牌的快速发展与不错的销售业绩,使他有足够底气应对各种简单或“刁难”的问题。2010年11月,英伦汽车品牌的发布。吉利汽车战略转型以来全新打造的英伦、全球鹰、帝豪三大品牌全部正式启用,分品牌战略雏形初现。
似乎是被收购沃尔沃的光芒掩盖了,但这一战略对吉利未来发展却至关重要。在刘金良的履历中,这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的主导下,这场持续多年的吉利品牌全面突围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什么叫革命,革命就是颠覆过去,吉利的战略转型的重点就是要打造品牌,品牌是产品的灵魂,是赋予产品生命力的价值所在。”他说。
必需的转型
作为吉利汽车资格最老的副总裁,刘金良经历了吉利汽车艰难的起步,也见证了吉利汽车一步一步成长壮大的过程。
吉利涉水汽车业之初,创始人李书福就发布了“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的著名言论。在成功挑战众多国内外汽车厂商的价格底线后,吉利也因此被称为为汽车业的“价格杀手”。经历了几年的价格优势战后,吉利面临了新的尴尬:不少人第一辆车买了吉利,第二辆就不会再买了。
“低端”成为吉利埋下的祸根,直到今天,吉利仍在为历史埋单。“造车10年,我们跻身乘用车企业前十。但我们也获得了低档、低价汽车的口碑。”刘金良对《汽车人》坦言。
1995年春节期间,时任海南三亚东方大酒店常务副总经理的刘金良在酒店大厅里,第一次见到了李书福。聊天过程中,刘金良表现出的认真和专业,让一向求才若渴的李书福动了招揽之心,刘金良的吉利生涯拉开序幕。随后,从吉利集团公司企业管理处、人事处处长,到浙江吉利摩托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再到吉利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他在吉利汽车一线战场锻炼出了稳健务实的做派与出色的营销能力。
刘再清楚不过:国产品牌仅仅只靠做低端车,杀价钱,根本是死路一条,改变势在必行。2007年,吉利刚发布《宁波宣言》开启了战略转型之路,从低端向中端升级。吉利转型的压力,除了李书福,更直接应对的,就是负责销售工作的刘金良。随后,吉利陆续用自由舰、金刚、远景为代表的“新三样”主打车型逐步代替了豪情、美日和优利欧为代表的“老三样”,车型实现垂直换代。
改造往往比打破重来更让人头疼。“‘老三样’不许卖了,‘新三样’还不许降价,如何做?”吉利经销商一年时间里锐减了80多家。但是走过那段最艰难的路,再回忆那段痛苦转型的日子,刘金良也不得不承认:“这一转型,给了我们重新调整经销战略及方式的机会,否则永远会维系旧模式,难以发展。”
可靠务实的作风,使得刘在吉利陷入困境时,将“救火队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品牌革新
曾经,搞得人们一头雾水的所谓“海派”汽车以及模糊不清的命名,注定当时承担吉利“品牌向上”重任的华普汽车,成为一件不完美的作品。
为改变华普困局,2007年2月任职吉利集团负责销售的副总裁刘金良,“空降”上海华普,接替华普掌门人徐刚主持华普和英伦帝华公司相关业务。到任后,他采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梳理产品线,将原来的几十种车型“缩编”为三大系列5款产品,并进行价格调整。
这是刘金良吹响的第一声改革号角,对于销售网络的调整和规范,就是华普汽车改革接下来的大刀阔斧。一系列力挽狂澜的动作后,华普汽车开始出现转机,刘金良出色的营销能力再次被证明。这让他在短短数月后再次重返吉利品牌销售。由于此前接替刘金良负责吉利品牌的空降兵毛勇,销售战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李书福希望刘金良能像扭转华普颓势般应对吉利面临的压力。
转型的宣言逐渐沉寂后,吉利开始苦心磨剑。此间,吉利聘请了高级管理人才、完善国际融资平台、实施海外收购并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技术和车型研发之中。当技术研发名将赵福全将产品质量与平台打造进入新阶段后,刘金良担纲的吉利汽车市场营销转型也获得新突破。
2009年4月,上海车展。吉利汽车全球鹰、帝豪和上海英伦3个乘用车子品牌首次亮相,强大的系列产品阵营标志着企业发展迎来战略性转变。刘金良需要面对的是,如何避免多个品牌之间的界限模糊,以及过于细分所带来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的增加。他很清楚,如果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没有独特的技术特色,也没文化内核,多品牌根本就不能成为战略。
“共用平台”,是吉利节省研发生产费用的法宝。刘金良将三大品牌瞄准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吉利挤占竞争对手空间,分散市场风险,显然更有的放矢。根据前期吉利汽车的规划,这3个子品牌还将采用各自的销售网络体系,分别成立三大品牌事业部,各自有自己的职能部门,通过不同的店面网络形象,提升吉利销售网络的承载能力。
在成功完成转型第一阶段后,吉利在2010年正式进入战略转型的第二阶段,目前正处在从“有知名度”的品牌向“有影响力”的品牌平稳过渡。
“转型的成功,主要是吉利核心竞争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变,人的脑子、灵魂彻底的转变过来。”面对追问,刘金良掷地有声。
营销转向
回忆起前几年,有人戏称开自主品牌车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刘金良坦言,那时候吉利车主和朋友吃饭时,都不好意思把车钥匙放在桌上,如今安全性正在成为吉利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重要卖点之一,价格近10万的帝豪每月卖到7000多辆,这让他具有很强的成就感。
在不久前召开的吉利经销商会议上,刘金良提出了整个吉利汽车的营销领域的转型,并把2011年视作经销商转型的元年。尽管采用低成本、低价格的策略使得像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在初期发展中获得了成功,但显然难以长久。李金良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决意抛弃以低成本、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的策略。
“如果你用价格和消费者说话,消费者就会用价格来判断你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我们要求经销商从‘低价导向型卖车’向‘顾客价值导向型’转变。”他告诉《汽车人》。
刘金良口中的“价值导向”,即是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更放心的服务。这包括销售员干净、整齐的制服,专业、准确的导购,高效、及时的反馈,甚至清香整洁的卫生间……而现实情况是,除了销售网点环境欠佳,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也让很多消费者对吉利产生过质疑。这让刘金良意识到提高服务质量的迫切性。
不过,经销商要提升服务质量,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上投入很大资金做准备,所以需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保证经销商盈利。而从吉利目前销售的车型价格分析,性价比仍是主要卖点。即使是从吉利相对高端的品牌帝豪EC7、EC8来看,更多采取的是一种高举低打的策略。尽管产品定位比以前是高了一个档次,但在价格上与同级车相比还是“实惠”很多,经销商有多高利润来提升服务?
刘金良提供的解决办法是,是通过市场的管理、网点的布局来实现的经销商的利润:“比如说吉利不会在很近的地方有两家经销商卖同样产品,甚至同一个品牌的车,也不会允许跨区域销售,到别人的商圈里面卖车。”
具体而言,吉利要求在销售服务网络布局上,要尽可能做到特而精、精而全。“无论你是四位一体,还是两位一体。门槛降低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服务质量不能变。”一位吉利经销商也告诉《汽车人》,由于吉利对经销商商务政策相对宽松,比别的汽车厂家要灵活得多,“做吉利还是挣钱的,可能比做其他品牌挣钱还要轻松一些。”
在经销商关系上,刘金良认为经销商需要的不光是管理,更多的是尊重与沟通。因为吉利的发展,除了产品质量之外,很需要仰赖渠道的力量。这就需要忠诚的经销商,把中低端车型推向广阔的二三级、甚至四五级乡镇中去,“我们要像游击队一样,迅速去占领这些市场。”刘金良说,当别人把CRM(客户关系管理)挂在嘴边的时候,刘金良已经提出了DRM(经销商关系管理)。
没错,吉利来了,看起来还有些来势汹汹。在诸多强手连环夹接下,吉利是莽汉乱挥还是有章法的应对,李金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