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从上海出差到家,一打开电脑,被网页上黑色的日本8.8级大地震的标题惊出了声。想想时间,发生地震的时刻,正是我从首都机场到家的路上,短短的时间里,日本美丽、干净的东北部大片大片陆地,被汹涌而来的海水漫过,海啸吞噬农田、城镇和街道的视频,一遍遍地出现在我的眼里,心情坏到了极点。
汶川地震的那一幅幅惨烈的景象,又被勾了起来。随后几天,电台,电视和车里的广播成天报道日本地震的影响,分析着核电站爆炸可能带来的影响。脑里不断想着,原来地球灾难真的如此之多,人类真的非常脆弱。地震分析师认为,自2004年起,地球就进入了地震频发的时段,只不过人们不去过多地预测和考虑像这样的不可抗力袭来的时间,因为,这本身就无法准确预测。
人们的潜意识里,一个无法轻松言及、但却又无法释怀的话题自然而然地闪现出来——2012。这不光是去年那一部唤起全球对地球灾难思考的电影,还有那不知出处的预言家的语言——地球毁灭。全球频繁的自然灾害,让人们对这个问题不再如调侃般那么轻松。
海啸吞没日本陆地的视频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大大小小的汽车犹如泡沫般轻浮在水中,被海水推来荡去,顷刻又消失在潮水深处,不知去向。确实,潮水涌上堤岸,房屋、树木一骨碌被夷为平地,一辆不到2吨重的小汽车,真的如纸屑般脆弱。
出于职业原因,我不免又深深地想起了汽车的很多问题。
在日本,大城市生活的人,其实上班、出门一般不开车,一是因为有发达的公交和地铁,二是开车实在没地方停。据报道,地震海啸后,大城市的好多人才开上车去加油站凭票加满油,公交、地铁停运后,居民出门只能靠自己的汽车,这个时候,汽车的巨大作用,体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海水吞噬了道路,吞噬了田野的地方,其实任何豪华车和低廉车,都是一样地栽在了淤泥废墟中,动弹不得,承载不了人们位移的时候,什么豪华跑车、高档车,都是废铁一堆,当然,救灾复原后,它们的“身份”又会归位。
我不免抱怨起汽车这个全世界工业化的普及产物来。如果我们的私人汽车能有抗击海啸的水陆两用功能,那多好。但是,海啸地震只是部分极小地区的偶尔灾难,私人汽车还仅仅是代步的工具。假想,如果真的能开发应付地震海啸这样灾难的汽车,那肯定这样的企业会很牛,但成本决定了,肯定不会有多大的市场。
嘿!想法听起来真的很幼稚,但灾难频仍的年代,我们需要去多想,哪怕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