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自主品牌正处水深火热之中。
现在很少能看到青年汽车的新闻了。百度一下,媒体对于这个乘用车市场的后进者的关注多集中在两件事情。一个是2011年沸沸扬扬的收购萨博事件,二是针对媒体去年“圈地”、“圈资源报道”,庞青年做出的澄清。
在刚刚出炉的2014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销量排行榜上,青年汽车的销量是31067辆,排名第42位。
靠生产和销售大型客车、重型卡车起家的青年汽车集团,2008年才正式进入家用轿车市场。相对于6年来的巨大的成本投入,这称不上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
这背后是青年汽车跌宕起伏、屡屡失意的轿车之路。
在切入轿车的方式上,没有研发技术积淀的青年汽车选择的是第三条路,即是把国外的技术引进,在国外技术引进的基础平台上加以延伸。这条路,已经在客车得到成功,如今正在轿车领域复制。——这已经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模式。
2006年,青年汽车与莲花科技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创建青年莲花品牌,2008年正式进入国内家轿市场。随后第一款轿跑产品竞速和竞悦上市,适逢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节节攀升的好时机。但青年莲花不尽人意的销量证明它没有抓住好时机。青年汽车也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期间,一个小插曲是,由于运用“莲花”品牌,这招致英国莲花汽车的不满,认为青年汽车的擦边球误导了消费者对于豪华跑车莲花的认识。这导致莲花跑车进入中国市场,不得不以英文译名“路特斯”作为品牌。
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汽车与莲花科技关系的深化。这或可以理解庞青年在此后的萨博收购中态度缘何如此决断与执着。
2011年青年大手笔收购萨博事件让这个企业再度站在中国汽车业风口浪尖。这个风头盖过了同期上市的青年莲花L5。在全球瞩目的萨博争夺案中,耗资近5亿元且一度胜券在握的庞青年最终没能坐到签约桌前。
即便如此,这个已近花甲之年的青年汽车董事局主席庞青年面对媒体时仍是一脸自信的笑容,全然看不出落寞。“只有遗憾,没有损失。”庞青年说。
2012年8月27日青年汽车集团宣布已与荷兰世爵公司签署《购并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增资、注资、知识产权和品牌资产的组合投资成立三大业务板块,完成整体发展战略蓝图。这是这场并购案中青年汽车意外的收获。
协议约定青年与世爵以75%:25%出资比例成立新的“世爵联合股份公司”,开发生产世爵D8四门超级SUV,以及轿跑车、轿车。
同时,青年和世爵以80%:20%的比例共同出资成立“荷兰世爵凤凰股份公司”,共同开发一系列基于萨博凤凰平台技术的新车型,并将在欧洲和中国生产销售。
这仍然符合青年汽车走“第三条路”路径,但从青年与莲花的合作的前路看,未来仍存未知风险。
尽管庞青年认为他买到了萨博旗下物超所值的凤凰技术平台,但有不少人认为,凤凰平台仍然是一张图纸,离装配一台整车还差十万八千里。
此前青年莲花销量不佳的一个原因就是CKD成本过高,从而影响产品在市场销售的性价比。在规模优势尚未凸显的状况下,青年汽车与初期盈利相比,获得市场认可更为重要。这甚至关乎着青年汽车自身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第三条道路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在家用轿车市场起步较晚,对乘用车行业理解不够充分,导致其旗下惟一的乘用车品牌青年莲花一直难以抬头。
而今,与凤凰技术合作如何有效避免这一切?在传统新产品没有问世之前,某种意义上,青年汽车从商用车向乘用车拓展,已经到了一个尴尬的转折点。
电动车成为青年汽车破局的新思路。日前,庞青年透露,开发凤凰平台的最终目的也是开发出纯电动汽车,因为青年汽车已经“搞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池”。
据青年汽车方面介绍,这种被称为“纳米碳电池”的碳纤维电池,高压充电5 分钟即满,充电次数为2-5 万次,按此计算其使用寿命远 超过车辆的使用寿命,续航里程基本可以达到200 公里,增加电池单体数量后,续航里程可以延长。
庞青年在正式获得世爵的控制权和凤凰平台的开发计划后,开始重新审视青年汽车未来的发展路径:把新的业务与纳米碳电池结合起来。
在今年北京车展期间,青年莲花汽车发布了L3 NEV纯电动版车,庞青年告诉媒体,纳米碳电池新能源乘用车将是青年汽车未来的主要业务。而这项先进的电池技术已经在客车上使用。
青年汽车最初和德国尼奥普兰合作共同生产高端客车获得了成功,开辟出了不同于自主与合资的“中国第三条造车路”,但在与英国莲花工程的合作中却没有尝到胜利的果实。
这一次,突破“第三条路”转而寄望电动车,自称拥有核心技术的青年汽车会因此“弯道超车”吗?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